网站已经到期了!
央行8月维持LPR不变的金融分析-社会观察汇采网
首页 > 财经

央行8月维持LPR不变的金融分析

发布时间: 2025-08-20 浏览次数: 2 人次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0960120472624948

社会观察汇采2025年8月20日讯 今日,人民银行宣布最新LPR,这也是我国LPR连续第三个月维持不变,1年期与5年期品种分别锚定于3.0%和3.5%的历史低位,这一政策定力出现在财政扩张持续发力、社会融资规模总量改善但信贷结构显著分化的复杂背景之下。2025年1-6月社融增量累计达21.55万亿元,同比多增4754亿元,然而人民币贷款仅增15.73万亿元,同比增幅收窄至5.9%,尤其居民中长期贷款前两季合计增加1.09万亿元,同比少增超5000亿元,企业贷款中票据融资占比回升至23%,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软与政策刺激效果的结构性错配。这种“宽财政、稳货币、弱信贷”的政策组合,通过宏观经济学的传导机制对物价、消费、资本市场及金融稳定产生多维度影响,其深层逻辑需结合金融学定价模型与制度性约束展开系统分析。


通货膨胀路径受抑于需求侧动能不足与货币沉淀效应。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框架,核心通胀回升需以产出缺口收敛为前提,但当前政策组合导致需求拉动出现分化:财政扩张聚焦基建投资领域,2025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1%,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仅微增0.1%,未能形成广泛的总需求提振。更关键的是货币传导渠道阻塞——尽管M2增速维持11%高位,但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行,居民储蓄率攀升至34.3%的历史峰值,信贷脉冲指标于6月转负,预示未来6-9个月有效需求将进一步弱化。

微观数据也可佐证该机制,CPI同比涨幅连续三个月徘徊于0.7%-0.9%区间,核心CPI更陷于0.6%的历史低位,PPI则因中下游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不足而延续负增长,CPI与PPI剪刀差不退反进,体现出制造业仍然疲弱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财政扩张对物价的传导存在结构性扭曲:基建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价格受投资拉动小幅回升,但终端消费品因居民消费倾向疲弱难以提价,形成“上游热、下游冷”的价格分化格局。

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面临资产负债表衰退约束。表面看2025年上半年社零总额同比增长8.2%,但剔除2024年低基数效应后的两年平均增速仅3.7%,且结构分化凸显必选消费与可选消费的鸿沟:粮油食品类零售额维持5%以上增长,而家具、建筑装潢材料同比下滑超6%。消费动能疲弱的根源在于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双重压力:资产端,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近30%,财产性收入持续萎缩;负债端,住户部门杠杆率达63.3%后触发主动去杠杆,二季度提前还贷规模超万亿,偿债支出挤占消费能力。

因此,LPR维持不变虽避免加重债务负担,但延迟了居民现金流改善进程——以100万元房贷为例,5年期LPR每降10基点可减少月供54元,连续三个月持稳意味着潜在消费力释放被推迟。更深层矛盾在于收入预期恶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4.1%低于GDP增速,消费者信心指数94仍处荣枯线下,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形成“低收入增长—高储蓄率—弱消费”的负反馈循环。

债券市场陷入财政供给冲击与流动性边际收敛的双重定价重构。供给端,2025年1-6月政府债券净融资4.2万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专项债发行2.27万亿元,而央行未相应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导致银行间流动性承压,DR007持续运行于政策利率上方10-20BP。需求端,保险机构因新会计准则实施削减长久期资产配置,商业银行信贷疲弱缓解资产荒压力,共同推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Q1的2.85%上行至Q2的2.92%,收益率曲线平坦化至45BP的周期低位。

信用利差分化同步加剧:AA+级1年期同业存单与国开债利差走阔至90BP,反映市场对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担忧,而商业银行流动性匹配率(LMR)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至118.3%,存贷比攀升至80.7%,进一步削弱其购债能力。未来债市走向取决于政策协同:若三季度2万亿元MLF到期后续作规模不足,或特别国债增量发行打破现有节奏,长端利率可能突破3%心理关口;但若经济数据恶化触发降准,短端利率下行或推动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修复。

股票市场估值体系经受盈利预期下修与无风险利率上行的不对称冲击。DDM模型显示分子分母两端同时承压:分子端,上市公司半年报预告显示非金融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速中枢为-5%至0%,沪深300指数ROE预期下调至10.5%,主因PPI持续负增长挤压中游制造业毛利率,且消费复苏疲弱制约终端定价能力。分母端更为复杂——无风险利率锚定值因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而抬升,股权风险溢价(ERP)扩大对估值形成压制,尤以长久期成长股为甚;但流动性冗余指标(社融-M2增速差)从年初-1.8%收窄至-0.2%,显示资金淤积银行间市场状况边际改善。

历史回溯表明,类似政策组合时期(如2017年)A股呈现盈利驱动型慢牛,行业表现剧烈分化:2025年Q2高股息策略因债券替代效应上涨12.3%,必需消费板块受益CPI温和回升录得8.7%超额收益,而科技成长板块受无风险利率压制仅微涨1.2%。注册制改革深化加剧结构分化,资金向稀缺成长性聚集,这也解释了当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11.8%,带动光伏、新能源车产业链估值修复,但传统地产链因销售数据疲弱持续承压的现象。

政策逻辑的深层矛盾在于短期稳增长与中长期防风险的艰难平衡。LPR持稳表面是商业银行净息差触及1.43%警戒线的市场选择,实为决策层对宏观杠杆率优化的战略考量:非金融部门总杠杆率达295%(企业部门162%),远超新兴市场均值,传统债务驱动模式不可持续。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强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同时财政扩张精准导向“两新一重”领域(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快工业整体8个百分点),试图通过结构性改革替代总量刺激。该路径面临三重约束:其一,银行风险定价机制失灵,民营企业贷款风险溢价(LPR减MLF)高达180BP,阻碍货币传导;其二,财政乘数效应递减,基建投资对GDP拉动率从2024年的1.5降至2025年的0.8;其三,外部环境恶化叠加“反内卷”政策调整,出口增速从Q1的8.6%放缓至Q2的4.3%,削弱政策容错空间。

未来政策演进将沿三条主线破局:短期工具切换,四季度初可能降准50BP并下调MLF利率15-30基点,通过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近期自律机制推动存款降息30BP)释放约2000亿元银行负债成本空间,为LPR下行创造条件;中期结构改革,6.5万亿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PSL、科创再贷款)定向支持科技与绿色产业,替代宽信用传统路径;长期制度重构,通过国企ROIC考核提升资本效率、发展资本市场优化融资结构,逐步将宏观杠杆率控制在280%的安全阈值。

综上,LPR连续持稳是中国经济转型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其代价是短期通胀低迷与消费疲弱,但为化解债务风险赢得窗口期。资产配置需适应新范式:债市侧重久期防御与信用分层博弈,股市把握高现金流资产与产业政策共振赛道,商品市场则需适应弱需求下的低波动常态。当此全球政经格局重构之际,中国宏观政策的隐忍实为质量变革的必经阵痛,唯有财政提质增效、货币精准滴灌与要素市场化改革协同发力,方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根基。


上一篇:中美经济博弈:从美联储预计九月最新降息信息分析美国宏观经济及其对全球贸易、货币、金融、长期增长等方面
下一篇:没有了
首页 - 财经 - 社会 - 文化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