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5444511372995548
摘要: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目标是分“两步走”,经过两个十五年阶段,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明确了新质生产力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蓝图中的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本文将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历史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从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当代价值和切实意义等方面入手,浅谈对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政治经济学
一、引言及背景概述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经四十余年,其间经历了经济的史无前例的腾飞增长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的GDP总量从1978年的3700亿元,到2021年为止已经达到114.92万亿元[1],实现了逾三百倍的增长,其成就令世界其他国家无不为之侧目。在达成这样伟大成果的背后,中国走的是一条经济“粗放式”增长路线,在经济制度上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自由贸易,以市场化形式促进社会整体在竞争中进步;在产业结构上以第二产业为核心抓手,通过大量开发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推动制造业生产能力等方式,在生产方向上以大量生产中低端轻工业产品为主快速促进国民生活水平的进步。这样的发展模式,诚然可以在国民低收入阶段对高速提升国家整体发展水平起到显著的效果,然而也伴随着一定的代价,产生了包括人民间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过高、生产忽略质量因素只谈多快不谈好、供给侧结构性失调以及科技方面遭到国际方面“卡脖子”等现象。中国经济做不到,也承受不起继续以粗放式发展保持原有的经济增速,因而从本世纪起我国不得不强调“先发展,后治理”的方针,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以第一、低端第二产业为主向高端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这是我国从一个底子薄弱的国家开始发展所要经过的经济、社会和科技转型的必经之路。任保平(2018)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模式以数量速度型为主,通过大量投入低端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简单劳动力等,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以及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严格约束,要求我们不能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低端生产要素。[2]为了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适应要素禀赋条件的变化,转向以高端要素投入为主的生产方式。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生产力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生产力质量的内涵,并将其理论机理应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
二、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和当代价值
2024年1月政治局集体学习上,习近平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这启发人们对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联系、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思考。高帆(2023)指出,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则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生产力发展的背景、目标、重点、方式等均在发生转变,我国是在动态演化视角下来认识生产力发展问题的。[3]
(一)关于新质生产力必要性的论述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在内部环境下首先起源于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在多个维度的转变,这种转变为生产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新课题,从回应挑战的角度看,我国在生产力发展的指向和方式上需要采用新思路、新举措。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集中体现为两个 “十五年”: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以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前提,例如,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包含着明确的经济目标———人均 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等,这些都要求我国的 GDP总量、人均 GDP增速不能出现大幅度回落,需保持在相对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和世界水平更高的位置。正如引言所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手段,使供给侧经济增长模式从高速向高质量跃进,从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同时,当前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因素亦正经历着巨大转变。在传统的全球经济格局下,由于2008年美国的次债危机最终演变为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直至今日,全球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复苏阶段,短期内要实现危机前的快速增长趋势显得尤为困难,而这与我国保持的强势经济增长势头形成鲜明对比。随着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2012年GDP总量超过美国的50%,美国开始视中国为其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并采用一贯的霸权思维进行反制。世界局势的“百年未有之变局”正在浮现。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经贸、产业和科技政策。其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长臂管辖等措施不断升级,旨在多个方面与中国经济脱钩、断链,并对中国进行围堵和打压,特别是在关键科技领域,对中国施加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和阻碍。这些因素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内在地需求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国际形势的巨大转变,以及跳出“周期律”、逆世界经济周期性颓势的客观发展需要,同样促使了传统生产力发生本质变化。
(二)关于新质生产力可行性的论述
正如引言的背景概述,我国已具备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步必须的物质基础、创新驱动力和产业基础。根据有关数据,当前我国GDP总量仅次于美国,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2021年我国创新指数值为219.0,较2020年增长4.4%,R&D指数近五年年均增速达12.3%,已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4];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逐步建设完善,成为日常生产生活中可触及到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向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在这种背景下,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解决时代矛盾的必然选择。
(三)关于新质生产力本质内涵及当代价值的分析
在生产力发展取得显著历史性突破的基础上,我国持续深化对生产力概念及其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认识。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座谈会时,着重强调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全面提升三次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具体指出重点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了构建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依靠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新质生产力的变革,包括其成果、构成要素、要素组合方式以及产业形态等方面,都受到经济制度的深刻影响。因此,为了显著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加快要素市场的改革步伐。高帆(2023)提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尤为关键,它有助于我们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为不同所有制经济提供更公平的营商环境,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也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独特性出发,特别是在重大的科技创新领域,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利用政府在资源动员方面的优势,以应对“卡脖子”问题。此外,政府还应致力于提供更均等化的基本公共产品,通过分配制度的完善来释放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3]此外,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及其影响至今的后果也启示我们,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不应仅仅局限于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在金融业等具有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第三产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健全完善机制也是新时代下我国对于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不仅对新时代下整个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普适性,同样具有特殊性。2024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诚然,对于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来说,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地域间的结构特征,进行统筹战略部署。推动地域间、行政机关间经济发展力量的协同至关重要,特别是通过优化行政考核和激励机制,来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实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相关政策。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在我国经济领域的提出,是基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和国家战略部署的必然选择,同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洞见,更是我国在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理解和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上的新进步。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多个方面,其独特之处使得它与传统的生产力、发展模式等概念有所不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这一概念紧密结合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基础、当前的时代特征以及既定的目标任务,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战略方向。“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议题,“新质生产力”就是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核心发展范畴。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了我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三、新质生产力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以及对个人生活的切实意义
新质生产力已经对全社会、对所有人的生活带来重大变化。在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两个节点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对人们的生活已经带来的影响。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产业必然会向高精尖、独立自主方向转型,产业结构必然会向高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优化,各个前沿领域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逐日增加。
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变化,我们应该:①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②关注行业动态:我们应该关注所在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③提高适应能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带来诸多变革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勇于面对挑战和变化,积极寻找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④关注社会问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就业结构变化、数字鸿沟等。我们应该关注这些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以推动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
参考资料:
[1]快易理财网. 中国历年GDP数据. https://www.kylc.com/stats/global/yearly_per_country/g_gdp/chn.html
[2]任保平,李禹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生产力质量的决定因素及其提高路径[J].经济纵横,2018(07):27-34.DOI:10.16528/j.cnki.22-1054/f.201807027.
[3]高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06):127-145.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0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