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唐诗宋词鉴赏系列之六:苏轼 (baidu.com)
苏轼,北宋时期文坛的璀璨巨星,自号“东坡居士”,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造诣之深,诗词文赋之广,无不彰显着他超凡脱俗的才华。他的诗作,如同长江之水,浩渺无边,既有着奔腾不息的豪放,又蕴含着细腻温婉的柔情,每一首都是对人生、自然、情感的深刻洞察与抒发。
1.《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开篇即展现出苏轼那份不羁的豪情与壮志,他虽已步入中年,却依然怀揣着少年般的热血与梦想。在密州出猎的场景中,他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架着苍鹰,仿佛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词中通过对狩猎场面的生动描绘,以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誓言,展现了苏轼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怀。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以中秋之月为引子,抒发了苏轼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他举杯邀月,问其何时有,实则是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与宇宙的奥秘。词中既有对亲人团聚的渴望与思念,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有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与豁达,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以超然物外的态度,将个人情感融入宇宙自然的广阔背景之中,展现出一种深邃而高远的人生境界。
3.《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以赤壁之战为背景,借古喻今,抒发了苏轼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与敬仰。他站在滚滚东流的长江之畔,望着那片曾经见证无数英雄豪杰的战场,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与豪情。词中通过对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描绘与赞颂,展现了苏轼对英勇、智慧与忠诚的崇尚;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感慨,以及对时代变迁、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
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通过描绘苏轼在雨中漫步的情景,展现了他乐观豁达、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他并未惊慌失措,反而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面对。词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言壮语,更是体现了他对人生风雨的无所畏惧与从容应对。苏轼以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笑对人生。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而作,情感深沉而真挚。词中通过对往昔夫妻恩爱生活的回忆与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的抒发,展现了苏轼内心深处那份难以言喻的悲痛与孤独。他以一种近乎于喃喃自语的方式,诉说着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与眷恋之情,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生死的情感力量。苏轼以诗意的笔触,将这份深沉的情感化为永恒的艺术之美,让后人在品味其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与感动。
6.《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7.《记承天寺夜游》
(文章节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在这篇散文中,苏轼记录了自己与朋友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的经历。月光如水,洒满庭院,两人漫步其间,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苏轼通过对月光、竹柏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在这份宁静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仿佛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8.《惠崇春江晚景》
(节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首题画诗以惠崇的《春江晚景图》为题材,描绘了早春时节的生机与活力。苏轼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竹林中桃花初绽、江水中鸭子嬉戏的生动场景。他以桃花和鸭子为喻,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9.《题西林壁》
(节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首诗以庐山为题材,通过描绘从不同角度观赏庐山所得的不同感受,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苏轼以山为喻,告诫人们要摆脱主观成见的束缚,以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整首诗寓理于景,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10.《赤壁赋》
(文章节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乃咏史文之巅峰之作。苏轼在赤壁之下,与友人泛舟赏月,借古喻今,抒发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展现了人生的渺小与宇宙的浩瀚,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则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哀叹和对自然永恒的向往。苏轼以其深邃的哲理思考和优美的文笔,将赤壁之景与人生哲理完美融合,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情感,将自然之美、人生哲理、历史感慨以及个人情感等丰富内容融入诗中,让读者在品味其诗句的同时,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千年前的文学巨匠进行心灵的对话。苏轼的诗词,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让我们在欣赏其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得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他的诗作,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考,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心灵与自然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