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17世纪欧洲重商主义的形成背景、原理总结与经济分析

发布时间: 2025-01-17 浏览次数: 10 人次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1484864316953438

摘要:重商主义作为17世纪欧洲主要的经济思想体系,标志着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系统性干预。它以国家利益为核心,通过控制国际贸易、发展制造业和积累金银来增强国家实力。重商主义不仅深刻影响了国家的经济政策,还成为推动早期资本积累的主要工具。本文将根据时间顺序,综合分析意大利、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重商主义发展背景,并分析其经济原理以及提出思考观点。

关键词:重商主义 资本主义 经济思想史 西方经济


一、重商主义的总体形成背景

17世纪是欧洲历史和经济的转型时期。欧洲正从封建经济逐渐迈向资本主义经济,而地理大发现则为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疆域。殖民地的扩张和国际市场的形成,使各国竞争加剧,经济政策逐渐转向保护和增强本国经济实力。17世纪欧洲重商主义的发展并非单一理论的传播,而是欧洲各国基于自身历史背景和经济需求的多样化实践。也就是,欧洲重商主义具有多重起源性。

在南欧的意大利,由于中世纪城邦的传统商业走向没落,意大利经济思想家如安东尼奥·舍拉首先开始讨论如何通过非自然资源的方式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他在那不勒斯的经济研究表明,制造业和贸易的发达程度比自然禀赋更重要。英国都铎王朝通过“都铎计划”建立了坚实的羊毛纺织业基础,但17世纪的贸易危机(如三十年战争导致的货币升值)推动了更系统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形成。在急需提升贸易地位的背景下,托马斯·孟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以贸易盈余为核心的重商主义思想。在法国,宗教战争后的波旁王朝重建提供了工业化的契机。科尔贝作为路易十四时期的财政大臣,通过一系列干预政策扶植奢侈品制造业,试图使法国成为欧洲经济中心。德意志的官房主义则在分裂的政治环境中,试图以国家主导的方式建立经济秩序。

以上这些背景表明,重商主义主要是应对各国特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实践性经济思想,而非一成不变的理论框架。

与此同时,欧洲的重商主义形成确有一些共同背景,例如:①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的扩张,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开辟了通往美、非、亚的新航路,促使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海上贸易的增长改变了经济收入的来源模式,从传统的土地和农业收入转向金银和贸易盈余。②新兴国家的政治竞争,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各国争相通过经济手段增强国家实力,目的是积累军事资源以应对欧洲内部的权力斗争。③制造业与贸易的相互作用,农业逐渐转变为制造业,制造业又逐渐从小规模的手工作坊转向更具系统性的生产组织,从而形成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雏形。产品的附加值和多样化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收益,同时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二、重商主义核心逻辑的经济原理概述

重商主义的核心逻辑在于将国家财富与国际贸易和产业直接挂钩,以国家干预为手段,通过系统性的经济及贸易政策实现财富的积累和国家实力的提升。以下是其主要经济原理的概述: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增长必须通过贸易盈余实现,即出口商品的价值必须高于进口商品的价值。英国的托马斯·孟明确提出,“一个国家每年卖给外国的商品价值必须超过其购买的商品价值”,并以此积累金银储备。这一原则奠定了重商主义政策的基础。

制造业在这一逻辑中具有核心地位。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农业和原材料产业,因此,发展制造业能够显著提高国家财富。舍拉在研究中指出,制造业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并且易于扩张生产规模,法国的科尔贝主义在实践中将这一思想转化为奢侈品制造业的扶植政策。

重商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强干预。这种干预表现为对制造业的补贴、对贸易的保护性政策以及对金银流动的严格控制。例如,法国通过对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如戈贝兰工场)和技术引进,建立了完善的产业体系;英国则通过海上霸权和殖民地贸易体系,将本国制造业产品销往全球。

此外,国家干预还包括货币政策的制定。舍拉反对通过简单的外汇调控解决问题,他主张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制造业根基,增强国家的经济独立性和贸易能力。德国的官房主义则通过制定统一的税收和贸易政策,试图削弱地方割据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三、意大利与安东尼奥·舍拉:如何跳脱出“自然资源陷阱”?

(一)思想简述

意大利是中世纪欧洲的商业中心,但到了17世纪,其经济地位显著衰退。以那不勒斯为例,其由于过度依赖农业生产的经济模式,以及西班牙殖民式的掠夺性统治,加上制造业、手工业的缺乏,导致了经济结构单一、主要商品附加值低、制造业薄弱和政府长期负债、资本外流的严重问题。

安东尼奥·舍拉在其著作《略论可以使无矿之国金银充裕的成因》中,试图解释那不勒斯的经济困境。他注意到尽管意大利的有些城镇的自然资源禀赋优越,但却十分贫困的现象。其关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造业的优越性:①制造业比农业更具稳定性和附加值。相比农业,制造业受自然力影响小,适合远程贸易,具有更大的确定性。② 制造业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且具备大量扩张规模的可能。③附加值高于农业,这使得工人及资本持有者都获得了更高的报酬,从而可以增加国民的富裕程度。

2.贸易政策以及对贸易扩大的支持:外汇政策、货币管制效果欠佳,甚至会对贸易起到负面作用。政府主要应做到消除贸易的障碍,大范围贸易、转口贸易的增加可以促进制造业的多样化,并促进人口的增加,从而起到产业、人口与贸易的互相促进。

(二)经济分析

这些理论时至今日仍然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启发。首先,舍拉通过制造业和农业的对比,揭示了这两种产业在规模报酬效应上巨大的不同。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事实上是资本主义的基础,揭示了以城镇化、工业化、专业化为特点的资本主义能够成功在经济学上最本质的原因。

其次,舍拉关于产业间附加值差异的发现,使得人民从对自然资源高度依赖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脱离出来,获取商业贸易的优势地位,这对于日后的“产业升级论”做出巨大的理论贡献。附加值作为传统封建经济下生产活动非必要的报酬,是一国扩大再生产的核心要素。附加值的增加使得向劳动和资本的报酬均增加,对劳动的报酬促进消费的增加,在需求端刺激经济发展,对资本的边际回报增加促进投资的扩大(至获取平均利润),在供给端推动索洛模型下在稳态下获取增长的途径,即具有长期增长效应。

此外,舍拉提出的政府干预的主要目的是“这种成因高于其他一切成因,因为它可以促进其他成因形成、保持其他成因的良好运行并且消灭阻碍成因起效的力量”,这种观点可以视作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雏形,它强调了政府保障有利于经济运行之因素的重要性,这事实上也是资本主义的核心前提要素之一。但是,舍拉关于“贸易促进制造业数量增加从而促进繁荣”的理论与现代国际经济学视角下李嘉图模型的比较优势理论相左,其原因可能是在当时欧洲各国采取保护主义竞争以至于敌对的政治背景下,各国把全面生产各类产品作为繁荣的一种指标,而不是单纯以出口总额作为经济的唯一衡量标准。

尽管舍拉的理论具有前瞻性,但或许受制于那不勒斯的半殖民地状态,其政策主张未能付诸实践。这反映出经济思想的应用往往依赖于政治环境的支持。

四、英国与托马斯·孟:贸易盈余与产业侵略式扩张

(一)思想简述

英国的重商主义建立在16世纪“都铎计划”的基础上。羊毛纺织业的发展以及配套的羊毛加工业扶持政策使英国成为欧洲的重要出口国。然而,17世纪初的贸易危机(如外国贸易保护、贵金属输入减少、三十年战争等)推动了更系统化的贸易政策的形成。托马斯·孟提出,通过出口超过进口的贸易盈余积累财富,同时注重对外贸易和业务(产业)多样化的结合。

孟的核心思想体现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①强调“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料”的经济策略,以提升产品附加值。②倡导发展远洋贸易,通过控制殖民地市场扩大英国经济影响力。③反对简单的金银出口禁令,主张通过实际商品交易增强国家财富。

托马斯·孟鼓励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开垦经济作物田增加出口,用政策和法律限制进口,对外国出口的原材料进行再加工赚取利润,并且从事与贸易商业有关的活动,尽一切可能在跨国贸易中赚取贸易盈余。鼓励国内消费本国产品,鼓励远洋贸易、转口贸易。反对禁止货币输出,因为货币输出是扩大贸易的必要部分。认为通过尽量加工可以最大限度制造业产生的附加值,产生相对自然资源简单加工或开采更大的价值。反对改动汇率和贵金属出口禁令。

(二)经济分析

托马斯·孟的观点在其他国家反应不变的前提下对于单独一个国家来说也许是重商的典范,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他通过各种手段,事实上提升了一国的贸易条件(TOT),强调最大化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并且最大程度地从贸易这一活动中挖掘有利可图的地方。但是,对于总体经济来说,这其实是一“跛脚”的思想。如果所有国家开始效仿这一行为,只会增加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带来的福利;大量的远洋贸易和转口贸易会抹平不同地区之间特产的价差,最终到达无利可图的地步,亦即不具备长期增长效应。

孟对于货币和金属流出的反对,虽然部分基于个人在东印度公司的利益相关,但在实际上促进了贸易自由,保障了英国的海上贸易扩张态势,体现了商业流通规模的扩大对于一国富裕程度的重要性,并促进了G-W-G的货币增殖过程,再配合其最大化商品附加值的政策鼓励,使英国积聚了大量财富,为此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打下坚实基础,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五、法国与科尔贝:奢侈品产业与中央干预

(一)思想简述

法国在17世纪的科尔贝主义政策下,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奢侈品产业(如丝绸、玻璃、织毯等)实现经济繁荣。科尔贝通过对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技术引进和市场保护,建立了一套国家主导的工业体系。科尔贝主义的特点包括:①制造业多样化与奢侈品产业鼓励:通过增加制造业的门类,推动奢侈品制造业的发展。②政府干预与保护主义:采取关税保护、直接补贴、发展科技等手段扶植国内产业。限制货币外流从而保证本国在资本存量上的领先地位。③促进制造业规模及竞争力:对国内生产的商品建立严格的统一标准,吸引外来技工并限制本国技工与制造商流出。

(二)经济分析

科尔贝的经济理论跳出比较静态分析的观点,意识到奢侈品的发展有使得需求曲线外移的特点,这在规模报酬递增的供给曲线下将降低商品价格并增加生产数量,显著提升国民福利。渐渐地,奢侈品就转变为必需品,因而这种发展模式同时具有长期水平效应和长期增长效应,揭示了具有高需求弹性的商品在规模报酬递增下有着经济自我促进的性质。他意识到了通过贸易政策保护规模报酬递增产业背后的巨大效益,而这一点直到数百年后还在被西方国家通过使用规模报酬递减的供给曲线试图掩盖,可见这一发现的价值性及隐蔽性。然而,科尔贝政策的局限性在于过分依赖奢侈品贸易,而忽视了农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脆弱的。这因而导致法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加剧了后期的社会危机,与后来的宗教危机一起导致重商主义的流产。

其通过政策鼓励制造业发展、科技进步和设立质量规章,都是对于制造业的远见卓识:①鼓励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利用财政政策推动索洛模型稳态交点向右移动,在长期具有水平效应;②科技具有外部性,由政府进行激励乃至设立专门机构利于制造业发展,在长期具有增长效应;③设立质量规章可以使生产和销售标准化,在供应链的两端均做到效率的提升。

最后,科尔贝限制货币和资本外流的贸易保护不利于贸易本身的进行,但是在政治层面也许有利于与他国的重复博弈(Repeated Game)模型下的竞争。国际经济学的普遍观点是扩大国际贸易对参与贸易的各方都有利可图,但这是基于单次博弈的框架下的分析。事实上,政治竞争不同于经济竞争,是一个复杂的重复博弈的结果。考虑进在单次博弈中放弃一定的资本流动的回报,从而可以在重复博弈中最终达到“一方面陛下的实力和威望逐渐上升,另一方面陛下的敌人的实力和威望逐渐流失”的效果,这样的决策就可能是值得的。事实上,如今美国尝试加征关税、实行进出口管制,与中国在贸易上“脱钩”,正是基于相似的思想。

六、德国与官房主义:集众家之博采

(一)思想简述

与意大利的地方分权类似,德国的经济发展在17世纪受到高度分裂的政治格局制约。三十年战争和长期欠发达导致德国相对西欧国家的落后地位。德国与那不勒斯一样面临着自然资源丰富但长期陷于贫困的经济困境。因此,部分德意志邦国在“官房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试图通过中央主导的经济政策实现区域经济的统一与发展。其主要思想九大原则的特征是:①建立新的、能支持高工资的制造业;②尽量扩张制造业规模;尽量扩张其国内外市场;③在原材料上尽量自给自足;④尽量增加货币流动性(意味着尽量降低利息率)。德国的经济政策尽管未能达到法国或英国的高度,但为后来的普鲁士经济改革和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分析

德国官房主义兼具托马斯·孟和科尔贝主义的特点,在产业上鼓励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意识到人口和科技对产业进步的重要性;在贸易政策上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期达到贸易盈余的效果,用以再扩张国内制造业;在政治上采用君主大家长式统治,把财政收入作为中央集权的重要特征。其鼓励货币的自由流通对于贸易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但进出口壁垒的设定不利于国民在短期内的福利。

意、英、法、德四种重商主义无一例外地强调了辛勤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其制造业附加值的取得本质是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活劳动。相比简单地依靠自然资源作为经济收入,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势,加入活劳动才是所谓附加值的真正源泉。但是,当时的经济学家却没有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认为这是工业的先天优势,并使用庸俗的资本主义观点将之理解为“利润”。追求附加值即庸俗理解下的利润在日后成为了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基础,但也隐含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具有自我否定的两重性,符合事物的必然发展规律。

七、结论:重商主义的多样化实践结局与经济意义

17世纪欧洲的重商主义虽然以统一的“金银积累”原则为基础,但各国在实践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经济路径。意大利的理论尝试为制造业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持;英国通过侵略式的贸易盈余和产业扩张实现经济增长;法国依赖奢侈品产业实现短期繁荣;德国在分裂中试图以中央干预实现经济统一。

重商主义政策在实践中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应,但也存在局限性,走上这条道路的各国结局不尽相同:英国的重商主义通过海上贸易和殖民地扩张,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法国的科尔贝主义推动了制造业的短期繁荣,但因过度依赖奢侈品贸易和宫廷消费,加剧了国内经济失衡。而意大利和德国的重商主义尝试,由于政治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重商主义是17世纪欧洲各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通过国家干预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尝试。它不仅为早期资本主义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还通过强调制造业和贸易的作用,为后来的自由贸易理论提供了借鉴。然而,过度注重贸易盈余(即顺差)和资本储备(即金银)是否简单地对应国民福利的提升?答案或许是否定的。如今的世界第一大国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逆差,并发行了大量国债,这与托马斯·孟经典的重商主义鼓励的行为恰好相反。这说明了在不同生产力基础下、不同的政治目的追求下,经济思想也是不同的,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具有时代性,不存在形而上的真理。


上一篇:股票型ETF市场步入3万亿时代
下一篇:关于近代欧洲经济政策理论的分析
首页 - 财经 - 社会 - 文化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