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关于近代欧洲经济政策理论的分析

发布时间: 2025-01-18 浏览次数: 10 人次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1578797093350019

摘要:近代欧洲,其中近代指大约起始于公元1500年,到19世纪为止的一段时期,在该时期 中,欧洲从中世纪终结和文艺复兴兴起,历经庄园经济的崩溃、地理大发现、洲内各国的频繁战争、旧封建制度国家的转型,最终拉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成为现代世界文明的主流地。这一过程与该时期欧洲各国曾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演变的经济政策理论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就将根据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加以区分的三种经济活动基本类型(即: 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递增)为切入视角,试建立解释近代欧洲经济政策指导思想的理论,对近代欧洲经济政策的意义展开分析。

关键词:经济思想史 政治经济学 近代欧洲 西方经济学

一、对马歇尔的经济活动三种基本类型的综述

        马歇尔将所有的经济活动分为三类: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递增,这样的分类在根本上区分了常见的各种产业如农业、矿业、手工业、纺织业、制造业、贸易业等等的经济实质。由上图可见,其根本的区别在于供给曲线的形状:规模报酬递减的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而规模报酬递增的供给曲线在其与需求曲线相交的边际区域内向右下倾斜。这意味着在规模报酬递减的经济体中,其产业的扩张总是伴随着生产单位成本从而商品单位价格的上升,消费者单位福利的恶化,从而在先天上杜绝了该类经济体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较高繁荣水平的可能。恰与之相反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体下,产业的扩张带来生产单位成本降低,因而更多的均衡数量带来更低的均衡价格,这就使得一个经济体利用有限资源的效率大大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各产业属于何种类型之经济活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如对资源利用程度等条件的影响,或者说需求曲线穿过平均成本曲线(在完全市场模型下,供给曲线即为平均成本曲线)之交点正处于管理会计范畴下的相关范围(Relevant Range)之何阶上。供给曲线在其不同的相关范围上可能具有不同的倾斜方向。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由于地广人稀,扩张农业的规模并不一定引致农业单位成本的上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工业用地、城市化和资本的扩张,人类总体福利水平的上升,传统工业也可能向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转型,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当前会面临产能过剩并寻求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型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到,近代欧洲各经济政策的背景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已开拓完毕,农业国陷入贫困,工业及商业尚未充分发展,我们的分析也是建立在这一背景之上的。由于现实中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规模保持不变的经济,也并没有严格划分其与另外两种类型界限的必要,故本文主要将各类经济活动分为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减两类来分析。

二、从庄园经济开始:乡村、城市、领地、国家的演变

        欧洲庄园经济的崩溃和城市的兴起,一方面的直接原因是14世纪中期黑死病导致的人口流动引起的城乡人口结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在长期中潜移默化的经济上的原因则是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及经济组织的形成,市场的产生使得庄园的目标从自给自足变为货币利润最大化,迫使农业产业化的发生(圈地运动),领主转化为农场主或地主,驱逐部分农奴前往城市[1]。农业既然可以产业化,正说明其尚处于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的相关范围,通过减少单位土地上的劳动要素(引起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并增加商品中经济作物的比例,增加附加值以提高农产品在与城市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对价(引起均衡沿供给曲线的向右移动),实现了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经济效率最大化。

        14世纪开始,随着城市间贸易逐渐密集,市场整体规模扩大,具有内部规模报酬递增性质的产业逐渐开始产生专业化分工。由经典的内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假设下厂商数量和产量的函数Q=1/n*(S-b(P-P’))(其中Q指某一厂商的销售量,S指行业销售量,P指该厂商定价,P’指行业平均价格,b是固定系数)推导出的PP曲线与CC曲线均衡模型来看,两地市场合并导致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必然造成①整个融合市场上厂商总数多于原先任一地的厂商数,但少于两地厂商数之和,因而消费者可以享受的产品品种更多;②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使得厂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至少一地的国民总剩余将高于原先水平,并挤出效率较差的厂商,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③作为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的产业,全行业更大的均衡数量将导致全行业更低的平均单位成本,从而一般导致更低的平均价格。因此,所谓的“城市联合”凭借规模报酬递增产业通过市场扩大,在生产和贸易中取得优势,击败了原先单个城市下的行会制度,将另一些城市在经济上降为附庸地位,建立起了领地经济。其典型例子是15至16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通过生产玻璃、丝织品、兵器,以及持有专利权,从贸易中获利[2]。

        16世纪开始,由于“大航海时代”的开始,贸易规模进一步飞跃式扩大,因而工场手工业兴起,制造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领地之间的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强;远方大规模贸易需要高水平的质量控制和需求响应[3]。从而经济生产对于更高一层级的统一化标准化管理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即逐渐实现“工业产业化”。因此,前段所述的经济政治效应得到进一步强化,形成国家经济。

        从乡村—城市—领地—国家的经济体演变过程,我们可以试探究其中规律:①总是相对更强烈的对经济利润的追求战胜相对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模式,这是由市场竞争自然决定的;②相对更强烈的对经济利润的追求总是在驱使实际生产或沿着供给曲线、或使供给曲线发生有利移动,以实现其目的,无论是在农业(规模报酬递增),还是在工业(规模报酬递减)。农业本身并不一定总能从此过程中获利,但从产业化后的农业中抽象而出的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力在自由流动配置的情况下却一定可以使经济总体效益提升,也就是自由市场的完善使经济达到博弈论中的全局最优状态。上述二者规律对利润的追求总是内在地要求市场的建立以及市场贸易规模的扩大,因而后来一度风靡欧洲的重商主义的诞生也水到渠成了。

三、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的兴起与没落

(一)重商主义

1.意大利

        重商主义作为17世纪欧洲国家主要的经济思想体系,标志着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系统性干预。它以国家利益为核心,通过控制国际贸易、发展制造业和积累金银来增强国家实力。重商主义不仅深刻影响了国家的经济政策,还成为推动早期资本积累的主要工具。

        重商主义的核心逻辑在于将国家财富与国际贸易和产业直接挂钩,以国家干预为手段,通过系统性的经济及贸易政策实现财富的积累和国家实力的提升。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增长必须通过贸易盈余实现,即出口商品的价值必须高于进口商品的价值。作为重商主义代表人物的托马斯·孟明确提出,“一个国家每年卖给外国的商品价值必须超过其购买的商品价值”,并以此积累金银储备,这一原则奠定了重商主义政策的基础。制造业在这一逻辑中具有国内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农业和原材料产业,因此,发展制造业能够显著提高国家财富的积累。制造业与贸易具有相互作用,农业逐渐转变为制造业,制造业又逐渐从小规模的手工作坊转向更具系统性的生产组织,从而形成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雏形。产品的附加值和多样化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收益,同时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意大利的安东尼奥·舍拉首先在其研究中指出,制造业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并且易于扩张生产规模。他在其著作《略论可以使无矿之国金银充裕的成因》中,试图解释那不勒斯的经济困境。他注意到尽管意大利的有些城镇的自然资源禀赋优越,但却十分贫困的现象。其关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造业的优越性:①制造业比农业更具稳定性和附加值。相比农业,制造业受自然力影响小,适合远程贸易,具有更大的确定性。② 制造业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且具备大量扩张规模的可能。③附加值高于农业,这使得工人及资本持有者都获得了更高的报酬,从而可以增加国民的富裕程度。

        2.贸易政策以及对贸易扩大的支持:外汇政策、货币管制效果欠佳,甚至会对贸易起到负面作用。政府主要应做到消除贸易的障碍,大范围贸易、转口贸易的增加可以促进制造业的多样化,并促进人口的增加,从而起到产业、人口与贸易的互相促进。[6]

        这些理论时至今日仍然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启发。首先,舍拉通过制造业和农业的对比,揭示了这两种产业在规模报酬效应上巨大的不同。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事实上是资本主义的基础,揭示了以城镇化、工业化、专业化为特点的资本主义能够成功在经济学上最本质的原因。

        其次,舍拉关于产业间附加值差异的发现,使得人民从对自然资源高度依赖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脱离出来,转而获取商业贸易的优势地位,这对于日后的“产业升级论”做出巨大的理论贡献。附加值作为传统封建经济下生产活动非必要的报酬,是一国扩大再生产的核心要素。附加值的增加使得向劳动和资本的报酬均增加,对劳动的报酬促进消费的增加,在需求端刺激经济发展,对资本的边际回报增加促进投资的扩大(至获取平均利润),在供给端推动索洛模型下在稳态下获取增长的途径,即具有长期增长效应。

        此外,舍拉提出的政府干预的主要目的是“这种成因高于其他一切成因,因为它可以促进其他成因形成、保持其他成因的良好运行并且消灭阻碍成因起效的力量”,这种观点可以视作后来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雏形,它强调了政府保障有利于经济运行之因素的重要性,这事实上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前提要素之一。

2.法国

        与此同时,法国在17世纪的科尔贝主义政策下,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奢侈品产业(如丝绸、玻璃、织毯等)实现经济繁荣。科尔贝通过对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技术引进和市场保护,建立了一套国家主导的工业体系。科尔贝主义的特点包括:①制造业多样化与奢侈品产业鼓励:通过增加制造业的门类,推动奢侈品制造业的发展;②政府干预与保护主义:采取关税保护、直接补贴、发展科技等手段扶植国内产业,限制货币外流从而保证本国在资本存量上的领先地位;③促进制造业规模及竞争力:对国内生产的商品建立严格的统一标准,吸引外来技工并限制本国技工与制造商流出。[7]

        科尔贝的经济理论跳出比较静态分析的观点,意识到奢侈品的发展有使得需求曲线外移的特点,这在规模报酬递增的供给曲线下将降低商品价格并增加生产数量,显著提升国民福利。渐渐地,奢侈品就转变为必需品,因而这种发展模式同时具有长期水平效应和长期增长效应,揭示了具有高需求弹性的商品在规模报酬递增下有着经济自我促进的性质。他意识到了通过贸易政策保护规模报酬递增产业背后的巨大效益,而这一点直到数百年后还在被西方国家通过使用规模报酬递减的供给曲线试图向发展中国家掩盖,可见这一发现的价值性及隐蔽性。

        其通过政策鼓励制造业发展、科技进步和设立质量规章,都是关于制造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效应的远见卓识:①鼓励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利用财政政策推动索洛模型稳态交点向右移动,在长期具有水平效应;②科技具有外部性,由政府进行激励乃至设立专门机构利于制造业发展,在长期具有增长效应;③设立质量规章可以使生产和销售标准化,在供应链的两端均做到效率的提升。[8]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科尔贝将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了。

        最后,科尔贝推行下的重商主义限制货币和资本外流的贸易保护不利于贸易本身的进行,但是在政治层面也许有利于与他国的重复博弈(Repeated Game)模型下的竞争。国际经济学的普遍观点是扩大国际贸易对参与贸易的各方都有利可图,但这是基于单次博弈的框架下的分析。事实上,政治竞争不同于经济竞争,是一个复杂的重复博弈的结果。考虑进在单次博弈中放弃一定的资本流动的回报,从而可以在重复博弈中最终达到“一方面陛下的实力和威望逐渐上升,另一方面陛下的敌人的实力和威望逐渐流失”的效果,这样的决策就可能是值得的。

3.小结

        本文选取意大利的舍拉和法国的科尔贝作为重商主义的代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重商主义盛行,各经济学家大力推崇制造业的发展,其本质原因正在于由马歇尔归纳的,以制造业为主要代表的工业具有的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性质逐渐为人们熟知。舍拉、托马斯·孟、科尔贝们对追求重商主义的痴迷,其本质就是对追求规模报酬递增产业的痴迷,因为只有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可以让国家在有限的资源下保持长期增长效应(登峰造极之理想状态即是科尔贝的奢侈品理论)。出于这种痴迷,重商主义经济学家提出的有关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部分地与马歇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同性质提出的基本经济政策原则“向报酬递减活动征税,为报酬递增活动补贴”相似,但是某些手段又过于极端,例如贸易保护政策的滥用和对具有规模报酬递减属性的农业极度轻视,导致国家产业经济过于脆弱、分配十分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后来的宗教危机共同促成了法国重商主义的崩溃和重农主义在近代欧洲经济思想史上的昙花一现。

(二)重农主义

        关于短暂出现的反经济社会演变趋势的重农主义存在的合理性,从宏观历史唯物的角度看,对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即经济思想必然是在肯定—否定的反复辩证过程中螺旋上升,对经济本质认识在此过程中逐渐深刻,最终达到否定之否定的境界。

        那么究竟具体是什么导致一些经济学家在18世纪中期提出重农主义这样反规模经济的思想?答案也许出于经济学外的因素。重农主义的口号无非是“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一切财富的源头”、“直接从劳动中获取对价及剩余价值”等等[8],对于这些观点的批评已经显而易见,没有必要老调重弹。相反,总是囿于从纯粹经济学视角出发的对诸如重农主义等思潮的批判,只能使得经济学处于被贴上冰冷、帝王术、“伪学”等标签的不利地位上。经济学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应当是要具有温度的。重农主义的诞生,揭示了由西方经济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数百年来,关于社会发展过多地强调国家作为总体的进步,而相对忽视分配、公平等议题的缺陷。国家富强在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下,都应该视作是使全体国民生活幸福的手段(此处幸福的含义或可用亚当斯密的观点解),而不是目的。

         马歇尔根据三种经济基本类型提出的“向规模报酬递减产业征税,并用以补贴规模报酬递增产业”,在我国的现代史上就曾具体体现为工农业剪刀差,这使得国家的工业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亦导致了城乡二元对立日益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撕裂逐步增加等社会问题。这事实上启发我们,对于以本文马歇尔的理论作为总结的近代欧洲经济政策的思想,尽管历史已经证明其取得相当大的成功,但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仍然还需经历相当大的修正才能够真正成为一套十分完善的经济政策理论。

四、关于“美国体系”的浅谈

        “美国体系”的代表思想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汉密尔顿提出。汉密尔顿的经济政策理论与托马斯·杰斐逊和亚当·斯密相对偏重农业的思想的相悖,正体现了本文第一部分对马歇尔三种经济活动基本类型综述中所提出的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减的互相转化的过程。重农主义指出,“在每个国家,农业是最有利与最有生产性的产业。这一论断,如果不是放之四海皆准,至少可以在美国有效,考虑到美国广袤富饶的、但是尚未开拓和改进的土地。没有比将这些荒野变为农场更有利的对于资本和劳动的吸收渠道。没有可以和农业相比能够促进国家的人口、实力和真实财富。”[10]这体现农业在美国这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土地上体现出扩张生产规模的吸引力。然而,汉密尔顿敏锐地捕捉到在长期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投入于制造业的劳动相比投入农业的劳动具有能够更大程度专业化和更大程度改进的特点,在长期经济生产中具有更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超越了局限于静态分析农业与制造业规模效应的视角。汉密尔顿提出的“制造业不仅仅可以增加社会的产品和收入,而且可以让社会的产品和收入在比没有制造业的时候规模更大”[11],和科尔贝的大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奢侈品业,作为具有显著规模报酬递增效应的产业,可以同时在生产和消费两端获得有利移动,最终大幅提升国民总体福利的观点相近。

        关于包括“美国体系”在内各个时期重商主义均提出的“制造业能够获取更高额附加值/超额利润率/剩余价值”的观点,在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下是不能成立的,这应当是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出于经验的推断。加入了垄断或价格黏性或两者兼具的模型,以及加入了生产经验累积的模型,两相配合之下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将价格在短期内视为固定或由于垄断势力的固定定价能够使制造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取得高附加值(这二者均有在表示市场供求均衡的图像上制造出一段水平的需求曲线的效果);考虑进生产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则学习可以扩大规模效应的优势(在市场供求均衡中使供给曲线下移);然而真实的历史是重商主义的提出往往在生产规模并不集中,市场各参与者分散化程度相对较高,竞争相对较强的时期,重商主义者似乎并没有清晰地认知到长期中垄断和经验累积对于规模报酬递增经济活动的本质影响,他们的分析也许更多是建立在短期价格黏性的基础上,因而忽视了规模报酬递增经济在长期中具有水平效应对人民福利的提升。由规模经济的“学习曲线”可以知道,仅仅是维持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效应的经济活动本身,在长期中就可以产生福利(类似于幼稚工业论),这是重商主义者提出的制造业各优势外,另一可以带给国民巨大福利的因素所在。

五、终章:为什么英国古典经济学最终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源头?

        为什么以自由主义、“看不见的手”为核心思想的英国古典经济学能够从近代欧洲的各路经济思想流派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现代经济学的源头?这个问题也许还是要通过马歇尔三种规模经济基本类型的理论来解释。

        这个问题的核心要点在于“国家”。在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的18世纪90年代,欧洲各主要地区均已建立明确的国家制度。在本文第二部分的研究中为什么要对领地和国家两个层级作出区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两种经济体的规模不同、一致行动能力不同,导致政治力量影响规模经济效应的能力不同,从而在经济结果上显示出差距。 “看不见的手”就是在国家制度下,最大限度地促进规模经济发展的所谓“全局最优”经济博弈决策。其主要优势有:①自由市场可以最高效地配置资源,利用竞争而不是其他强制力量淘汰低效生产,自然地鼓励了规模经济的扩张,实现劳动、资本、土地的最优配置;②市场的扩大和完善推动分工化和专业化的出现,从而鼓励规模经济;③除了极少数在政治层面敏感的产业外,鼓励自由进出口,同样可以起到如上扩大市场给规模经济带来的促进。[12]

        正因此,在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中,国家只需要做到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市场秩序并促进市场完善、鼓励有外部性或其他利于规模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取消与该理论相悖的各种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等一系列自由主义举措,就可以达到对规模报酬递增经济效应作用发挥的最大化,如第一部分所述的规模经济的各个不同阶段会自然推动社会主要经济活动由农业向工业向贸易业的转变。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取得成功的历史证明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尽管部分欧洲部分国家似乎出现了相反的发展路径,但如果将存在贸易下的欧洲视为一个经济总体,这个经济体依然符合如上的发展规律。

        马歇尔提出的“向报酬递减活动征税,为报酬递增活动补贴”,就是要求国家削减规模报酬递减经济活动以补偿规模报酬递增经济活动,本质上是对上述国家能力应当做什么的进一步引申。纵观近代欧洲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逐步抛弃规模报酬递减、拥抱规模报酬递增的过程;近代欧洲经济政策理论体系的发展就是将具体如何实现该目的的政策加之以经济思想的系统分析的成果。马歇尔提出的经济活动三种基本类型揭示了这一过程的经济实质,系统性地解释了近代欧洲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原理。站在这种原理的视角上,凭借当代出现的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为依据,我们或许可以预言:在不远的未来,传统制造业也将失去规模报酬递增的优势而遭到抛弃,高科技产业将取代其规模报酬递增、高附加值与利润率的优势地位。当今发生的中美贸易冲突,不过是近代欧洲经济政策理论在本质上关于规模报酬递增活动逐渐取代规模报酬递减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具体矛盾体现的延伸与轮回。


上一篇:17世纪欧洲重商主义的形成背景、原理总结与经济分析
下一篇: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
首页 - 财经 - 社会 - 文化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