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4661923047440305
社会观察汇采讯 国务院第十二次专题学习以“坚持促消费和惠民生相结合,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为主题,于2025年2月20日举行,由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
本次专题学习的核心是扩大内需。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拓宽思路,把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更大力度和更精准措施提振消费,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作讲解。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何立峰,国务委员谌贻琴作交流发言。
专题学习还特别提到要大力促进服务消费、科技消费和细分市场消费。服务消费方面,要全面提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供给水平,特别是围绕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重点,加快补齐服务短板。科技消费方面,要利用我国应用场景丰富、技术迭代能力强的优势,加快人工智能技术推广,释放人工智能终端产品等消费潜力。细分市场消费方面,要顺应多元化、差异化趋势,在更多细分领域开发优质产品和服务,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结合数据来看,2024年我国GDP规模约为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5%,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显示出商品消费增长相对偏弱。与此同时,服务消费呈现加快恢复态势,2024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占全部消费比重超过40%。例如,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再创新高,显示出优质文化娱乐产品的增长潜力。
此次专题学习的核心逻辑在于将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同时强调消费与民生的紧密结合。李强在专题学习中强调,内部可循环、内需为主导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提振消费既是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也是中长期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要把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多依靠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畅通经济循环、拉动经济增长。具体措施包括千方百计增强消费能力、采取更有效的促消费政策、破除制约消费的障碍束缚、优化消费环境,以及打通消费带动投资、产业升级和就业增收的链条。
相关政策导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首先,增强消费能力是通过提高居民收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特别是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为消费增长奠定基础。其次,优化消费环境是破除制约消费的障碍,例如放宽市场准入、清理不合理限制,提升消费体验。最后,促进消费升级是通过推动服务消费、科技消费和细分市场消费的发展,满足居民多元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专题学习特别强调服务消费的重要性。2024年我国服务消费占全部消费比重已超过40%,显示出服务消费的巨大潜力。李强指出,要全面提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供给水平,特别是围绕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重点,加快补齐服务短板。这一政策方向不仅回应了当前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契合了我国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趋势。
科技消费是另一个重点领域。李强强调,要利用我国应用场景丰富、技术迭代能力强的优势,加快人工智能技术推广,释放人工智能终端产品等消费潜力。这一政策方向不仅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还能通过科技产品的普及和应用,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细分市场消费也被提到重要位置。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和差异化,细分市场的潜力逐渐显现。李强指出,要顺应这一趋势,在更多细分领域开发优质产品和服务,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例如,针对银发经济、冰雪经济、首发经济等新兴消费领域,政策支持将进一步加大,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2024年我国GDP规模约为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5%,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显示出商品消费增长相对偏弱。与此同时,服务消费呈现加快恢复态势,2024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例如,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再创新高,显示出优质文化娱乐产品的增长潜力。这一数据表明,服务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商品消费的疲软则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创新来改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指出,扩大国内需求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服务支出,促进消费扩大。当前商品消费相对饱和,政策重点应转向服务消费,建议放宽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养老服务领域的准入限制,满足中高收入群体多样化的服务消费需求。同时,要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释放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专题学习中表示,消费是一个慢变量,它受到资产负债表、收入和未来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一线城市消费疲软的背景下,应该主要关注白领阶层的资产负债表状况以及楼市、股市对中等收入群体消费信心的影响。例如,2024年北京和上海的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出现同比下降,显示出消费疲弱的直观状况。这一现象表明,消费信心的恢复不仅需要短期政策刺激,还需要通过长期改革来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和财富状况。
为应对消费疲软,各级政府已采取消费券等方式支持消费。例如,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表示,2025年将继续针对餐饮、旅游、体育、电影等行业发放消费券,促进服务消费。同时,支持引进高能级演出、展会、赛事,发挥免签政策效应,吸引外来消费。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短期内提振消费,还能通过丰富消费场景和提升消费体验,形成长期的消费增长动力。
李强听取发言后强调,提振消费要统筹施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效能、释放改革效应。要突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把政策资源更多用于撬动性、带动性强的领域,创新政策工具,更好发挥市场力量提振消费。同时,要找准要害加快改革破题,清理对消费的不合理限制,放宽相关行业市场准入,增加高质量消费供给,并在发展中规范新兴消费的监管。要把支持政策和改革举措协同起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促消费的合力。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进一步部署提振消费的具体措施,包括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此外,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和银发经济。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考虑宏观调控需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财政总支出规模,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惠民等。2024年我国赤字率为3%,赤字规模4.06万亿元,发行地方专项债3.9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预计2025年赤字率可能提升至4%左右,地方专项债规模超过4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增至1.5万亿元左右,进一步支撑财政支出规模扩大。
刘元春表示,决策层已给出应对消费疲软的科学之策:一是通过稳住楼市股市稳定居民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预期;二是通过惠民生政策加强社会保障安全网建设,提升边际消费倾向高的群体的消费能力;三是通过消费专项行动加大短期消费刺激力度。预计2025年消费将明显好转。这一政策组合不仅有助于短期内提振消费,还能通过长期改革改善居民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水平,为消费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刘元春进一步指出,我国消费较为低迷,核心在于收入分配、在于社会保障安全网建设相对滞后——通过提高重点群体社会保障水平,有助于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财政民生投入,推动社会建设达到合适的水平,有助于提升消费比重,进而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状况,提升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效率,提升财政造血能力,促进社会保障安全网和经济财政体系实现良性互动。这段话深刻指出了我国消费低迷的核心问题,并提出了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和加强社会保障来提振消费的路径。
以上这段话的内涵丰富。首先,刘元春指出我国消费低迷的核心在于收入分配问题和社会保障安全网建设的滞后。收入分配不均衡是制约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中低收入群体占比较高,但其消费能力相对有限。与此同时,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导致整体消费需求不足。此外,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不确定性增加,进一步抑制了消费意愿。例如,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保障水平不足,使得居民不得不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大额支出,从而减少了即期消费。针对这个问题,刘元春提出通过提高重点群体社会保障水平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重点群体主要包括中低收入群体、老年人、农业转移人口等。通过提高这些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例如增加养老金、提高医保补助标准、完善住房保障等,可以直接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提升其消费能力。此外,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还能缓解居民对未来支出的担忧,降低预防性储蓄,释放更多的消费潜力。例如,近年来我国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压力。
此外,刘元春强调加大财政民生投入,推动社会建设达到合适水平,有助于提升消费比重。财政民生投入的增加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经济增长。例如,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财政支出,不仅能直接提升相关服务的供给水平,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进而促进消费增长。此外,社会建设的完善还能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推动消费升级。例如,近年来我国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推动了银发经济的发展,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最后,刘元春总结,通过上述措施可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提升宏观经济运行效率。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而产能过剩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通过提振消费,可以扩大内需,消化过剩产能,推动经济良性循环。例如,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不仅刺激了消费需求,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此外,消费的增长还能带动投资和就业,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刘元春的这段话揭示了我国消费低迷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和加强社会保障来提振消费的解决方案。这一思路不仅契合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也为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看,国务院第十二次专题学习明确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通过一系列政策部署和改革举措,为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和改革的深入推进,消费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