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从农业农村部部长谈“娶不起”“死不起”,看乡村重大民生问题

发布时间: 2025-03-08 浏览次数: 7 人次

原文链接:从农业农村部部长谈“娶不起”“死不起”,看乡村重大民生问题

社会观察汇采3月8日讯 当前,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娶不起”与“死不起”现象,已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亟待破解的深层社会问题。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明确指出,高额彩礼、豪华丧葬等陈规陋习不仅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更对乡风文明建设构成挑战,必须通过移风易俗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协同发展。

从婚姻领域的高额彩礼来看,这一习俗已异化为沉重的经济枷锁。部分农村地区的彩礼金额攀升至数十万元,叠加“一动(汽车)不动(房产)”的物质要求,使普通家庭陷入“因婚致贫”的困境。河南某农村青年为筹措30万元结婚费用,需全家节衣缩食六年,这种经济压力直接导致适婚群体恐婚、晚婚甚至不婚现象蔓延。更深层的社会症结在于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的碰撞:女方家庭将彩礼视作“养育补偿”的心理补偿机制,叠加农村熟人社会中的面子攀比,使得彩礼标准陷入非理性竞争。这种异化现象不仅扭曲了婚姻本质,更造成代际剥削——父母为子女婚事耗尽积蓄,年轻人尚未组建家庭便背负债务,严重制约农村家庭可持续发展能力。

丧葬领域的过度消费同样折射出传统礼俗的畸变。一场包含豪华棺木、高价墓地和铺张宴席的丧事,往往耗费农民数年收入,形成“因丧返贫”的恶性循环。河北某农户为操办丧事举债十几万元,这种经济压力与“死者为大”的传统伦理形成尖锐冲突。表面上的风光大葬掩盖着资源浪费与孝道异化:普通骨灰盒经商业炒作溢价数十倍,丧葬仪式沦为炫富工具,真正体现孝心的生前赡养反而被忽视。这种现象暴露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短板,当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时,仪式性消费成为子女弥补愧疚感的替代性选择。

这些问题的滋生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老人面临物质赡养与精神关怀双重缺失,传统孝道在代际疏离中逐渐瓦解。同时,市场经济冲击下,农村人际关系出现货币化倾向,婚丧嫁娶中的人情往来异化为债务链条。据调查,部分农民家庭年度人情支出占比超过可支配收入30%,这种“人情债”形成难以挣脱的循环压力。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物质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失衡:当农民收入提升后,消费观念未能同步升级,反而在缺乏正确价值引导的情况下,将财富炫耀作为社会地位的评价标准。

针对这些顽疾,国家层面已构建起政策治理框架。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确立三年攻坚目标,通过村规民约重构、红白理事会建设、文明积分制度等创新机制遏制不良风气。地方实践中涌现出多元治理样本:青海海东市以立法形式明确彩礼上限,重庆开展“十抵制十提倡”道德倡导,河北宁晋县通过规范婚宴标准使婚礼成本下降60%,广西推行的“新风食堂”有效降低红白事餐饮浪费。这些探索证明,移风易俗需法治刚性约束与德治柔性引导相结合,既要破除陈规陋习的生存土壤,更要培育健康向上的价值认同。

破解“娶不起”“死不起”困局,本质上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攻坚战。这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在经济层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家庭养老婚嫁压力;在文化层面重建乡村道德共同体,通过道德讲堂、家风建设重塑孝亲敬老传统;在社会治理层面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培育新乡贤群体形成示范效应。正如韩俊部长强调,乡村振兴既要让农民口袋鼓起来,更要让文明新风树起来,唯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轮驱动,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这场触及文化基因的社会变革,需要政策持续发力与基层创新实践的同频共振,最终构建起既有传统温情又具现代理性的乡村文明新秩序。


上一篇:特朗普泽连斯基会谈破裂:俄乌冲突下国际政治格局何去何从?
下一篇:看2025全国两会——全方位回顾重要议题及相关方案
首页 - 财经 - 社会 - 文化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