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5378401892183121
社会观察汇采3月1日讯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会面成为国际焦点。这场原计划签署美乌矿产协议并推进俄乌冲突和平进程的高层互动,最终演变为一场公开争吵,暴露出两国在利益诉求与战略目标上的深刻分歧。
据多方报道,双方会晤于2月28日在白宫举行,但会谈开始不久即陷入激烈争执。特朗普指责泽连斯基“高估了自己的筹码”,并称其“只想着战斗”,而美国“不想玩这种游戏”,强调重启谈判的前提是乌克兰必须明确表态愿意实现和平。泽连斯基则坚持乌克兰需要“正义和持久的和平”,并在离开发布会后于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美国支持的感谢,但未掩饰立场分歧。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冲突被媒体全程记录,乌克兰驻美大使马尔卡罗娃在旁“掐眉心”的无奈表情更成为舆论热议的象征性画面。
此次会面破裂的核心原因可归结于两点。首先是美乌矿产协议的谈判僵局。此前,特朗普政府试图以美国对乌援助为筹码,要求乌克兰以稀土、石油等矿产资源作为交换。根据此前披露的协议草案,美方曾提出要求乌方将未来资源收入的50%注入两国共同设立的基金,美国则享有该基金的主要经济利益。尽管泽连斯基政府最终拒绝了早期版本中涉及5000亿美元注资和双倍偿还援助的条款,但修改后的协议仍被乌方视为对主权的潜在威胁,尤其是协议缺乏明确的安全保障承诺。特朗普在会前高调宣称泽连斯基将赴美签署“大单”,但最终协议未能落地,反映出双方在资源控制权与经济利益分配上的根本矛盾。
其次是对俄乌冲突解决方案的立场冲突。特朗普政府一直推动以冻结当前战线为基础的和平计划,允许俄罗斯保留已占领土,同时通过所谓“安全保障”换取俄方停止进攻。这一方案与泽连斯基坚持的持久和平原则直接对立。尽管乌克兰国防情报局局长布达诺夫曾预测今年可能实现停火,但泽连斯基在会面前后多次强调,任何和平必须包括北约和美国的实质性安全保障,而非单纯的地缘妥协。乌克兰人民不会接受没有实际保障的停火。特朗普则反复强调“若自己早两年执政,战争不会爆发”,并将僵局归咎于泽连斯基的“不妥协”。
关于中俄关系,美乌矛盾的激化恰逢中俄合作的深化。俄罗斯因西方制裁转向东方,与中国在能源、军事等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例如,两国签署的30年东线天然气管道协议和联合军事演习,不仅强化了经济纽带,也形成了对美欧的战略牵制。中国虽强调中俄“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但在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和地缘围堵的背景下,这种合作成为抵御外部压力的重要依托。俄罗斯学者博尔达乔夫指出,中俄对西方的博弈逻辑虽不同——俄寻求恢复与欧洲的平等地位,而中国则视与西方的竞争为文明存续之争——但两国在协调行动中形成的“背靠背”关系,正逐步撼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这一背景下,乌克兰危机成为中俄与西方博弈的缩影。中国在呼吁欧洲“战略自主”的同时,积极推动多边对话,试图打破美俄私相授受的潜在可能。例如,中国外长王毅在G20外长会上明确主张欧洲应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既是对欧洲独立性的支持,也是对单极霸权体系的挑战。而俄罗斯则通过强化与中国的协作,抵消西方制裁的影响,并为未来与欧洲的谈判积累筹码。
欧洲的立场在此次事件中显得尤为矛盾。一方面,欧盟近期向乌克兰提出矿产合作协议,试图以“互惠”条件替代美国的单方面索取,展现了对资源影响力的争夺;另一方面,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美期间仍试图说服特朗普维持对俄强硬,暴露出欧洲安全依赖美国的惯性思维。尽管马克龙长期倡导“欧洲战略自主”,甚至宣称“北约脑死亡”,但内部的政治分裂(如匈牙利亲俄、意大利认同特朗普外交)与军事能力的不足,使欧盟难以摆脱对北约的依赖。
这种矛盾性在能源领域尤为明显。欧洲曾长期依赖俄罗斯天然气,制裁后转向美国液化天然气,却面临成本飙升和供应链风险。如今,美国对乌政策的交易性特征(如要求资源换援助)加剧了欧洲的担忧——若美国突然调整对俄乌立场,欧洲将被迫独自应对安全与经济双重压力。这种焦虑促使部分欧洲国家转向中国,寻求平衡外交空间。例如,中欧峰会上中方多次强调多边主义,试图通过经济合作软化欧洲对华强硬立场,为自身在全球秩序重塑中争取盟友。
总结:此次美乌会面的破裂,本质上是美国“交易优先”外交风格的缩影,也是单极秩序松动的征兆。特朗普政府将国际关系简化为利益交换,甚至对盟友亦不例外,这种短视策略虽能短期获利,却侵蚀了长期信任基础。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拒绝进一步对乌拨款,迫使美国以资源协议替代传统援助,进一步暴露其战略收缩态势。
尽管会面以失败告终,但双方尚未完全关闭对话窗口。特朗普表示协议签署可能推迟至乌方“准备好建设性对话”之时,而泽连斯基团队仍宣称愿“全天候工作”以达成协议。然而,此次冲突无疑加剧了美乌关系的脆弱性,也为俄乌战局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若美国进一步缩减支持,乌克兰在战场与谈判桌上的筹码将同步削弱,而特朗普政府“交易优先”的外交风格可能迫使更多盟友重新评估对美依赖的风险。
与此同时,中俄协作与欧洲的摇摆共同构成了对美国霸权的制衡。俄罗斯学者预言“美国主导的自由秩序即将终结”,而中国则通过推动多极化,为这一进程注入动力。若美国持续缩减对乌支持,乌克兰在战场与谈判桌上的筹码将同步流失,而欧洲若无法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恐将陷入美俄博弈的夹缝中。这种格局下,全球地缘政治的重心正加速向亚太倾斜,而中俄欧三方的互动,将决定未来国际秩序的基本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