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炮击金门
一
1958年5月9日,黎巴嫩民众爆发起义,旨在推翻国内的亲美政权。对此,美国公然派遣海军陆战队登陆黎巴嫩,占领了首都贝鲁特,进而干涉该国内政,全力扶持亲美政府。同年夏日,伊拉克爆发了卡塞姆政变,美国和英国随即介入,迅速派兵干预。这些事件接连发生,引发了中东地区的严重危机。
7月16日,我国外交部对外发布声明,严厉斥责美国的侵略行为,并强烈要求美军即刻从黎巴嫩撤军。
美国为了转移世界舆论对中东局势的关注,便扩大对中国的威胁,积极地鼓动蒋介石“反攻大陆”,并从本国和地中海舰队调派大批军舰、飞机加强了在台湾海峡活动的第七舰队的力量。
蒋介石自豪地宣称,凭借老友的紧密协作与坚定支持,胜利的保障已然在手。
在台海局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毅然决定对金门岛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警告性炮击。此举旨在探查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尤其是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对双方关系的影响及约束程度。通过这场有限的军事行动,我们不仅能够实现战略层面的摸底,还能有效捍卫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进一步激发和鼓舞全国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热情;同时,此举亦能牵制美帝国主义在远东的军事部署,阻止其兵力西移中东,从而减轻美国对中东地区人民的压力。
二
1958年夏至七月中旬,身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及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叶飞,正于福州市郊区域召开会议,着手部署防台风事宜。此刻,他忽然接到一纸紧急指令,要求他即刻前往军区作战值班室,接听由北京打来的加密电话。
叶飞接起电话,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的声音随即传入耳际。王尚荣告知叶飞,中央作出决策,决定派遣部队炮击金门,并特指他担任此次行动的指挥官。
“这是否意味着中央希望我出任指挥?按常规,这应是军区领导的职责范畴吧!”
王尚荣答:“中央指派你。”
叶飞追问道:“您是否了解,这是否由毛主席亲自作出决定?”
“刘培善同志正在此,你可直接与他沟通。”
紧接着,话筒中传来了身处总参作战室的福州军区副政委刘培善中将的洪亮嗓音:“叶政委,我是刘培善。您的指挥任务,是毛主席亲自作出决定的!”
叶飞再次发问:“当前军区韩(先楚)司令员身处北京,理应由他来总揽指挥大局。”
刘培善言道:“中央已然作出此番决断,你无需再行询问。”
听闻此言,叶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热泪在眼眶中打转:“毛主席啊,您老人家真是深知我叶飞的内心!”
毛泽东深知叶飞。他明白,这位历经沙场、被誉为“小叶挺”的常胜将军叶飞,对于1949年10月下旬指挥第二十八军攻打金门所遭遇的挫败,始终抱有深沉的愧疚之情,内心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疤痕。而消除愧疚、抚平伤痕的最有效途径,唯有胜利,唯有建立功勋。
叶飞语气坚定地回应刘培善:“如此一来,那便如此,我欣然接受此命令,将担当指挥之责!”
三
1958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紧急召集会议,毛泽东在会上郑重宣布:“全球范围内,中东地区近期局势动荡不安,其影响甚至波及至我国远东地区。面对他人上演的这场大戏,我们不能仅仅作为旁观者。政治局已作出决议——炮击金门!”毛泽东强调,我国民众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既是道义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对“中东人民反侵略”的声援。然而,单纯的道义支持尚显不足,我们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攻打金门、马祖地区,旨在牵制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
7月19日,叶飞肩负使命,率领新组建的炮击金门前线指挥部成员抵达厦门。该指挥部实力雄厚,叶飞担任总指挥,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张翼翔、副政委刘培善则作为副总指挥,协助叶飞统筹全局。海军与空军方面,分别由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和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领衔,构建了坚实的指挥体系。抵达厦门后,众人迅速各就各位,投入到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中。一时间,空军部队入驻福建,炮兵阵地也已就绪,准备工作井然有序。7月27日,作战部署一切准备就绪,炮击行动随时可以展开。
8月20日,来自北京的紧急电报传至:毛主席传召,要求叶飞即刻赶赴北戴河。叶飞接获指令后,迅速搭乘空军运输机北上,然途中遭遇暴风雨,天空弥漫雷区,飞机不得不降落在开封。翌日清晨,叶飞再次启程,于午时抵达北戴河。下午三点整,毛泽东在其住所亲切接见了叶飞。在场者还包括彭德怀、林彪、王尚荣等人。
毛泽东落座后,叶飞迅速将炮击金门的筹备详情,包括炮兵数量、部署及战术,逐一详细汇报。毛泽东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铺在地上的地图,同时倾听着汇报。汇报结束后,毛泽东忽然发问:“你若使用如此多炮火,是否会误伤美国人?”
叶飞应道:“哎呀,那当然能够触及的,主席。”
彭德怀随即便插言道:“美国的顾问已渗透至国民党军队的营级编制。”他的言下之意,意在提醒毛泽东,炮火之猛,恐难保美军顾问的安危。
叶飞、彭德怀这么一说,毛泽东不讲话了,在场的人都陷于深思,一方面不太了解毛泽东的意图,另一方面又为不能避开美国人而伤脑筋。
经过一段沉默,毛泽东终于开口:“能否避免与美国人交战?”
叶飞摇头:“不可避免!”
毛泽东并未继续追问,他转向叶飞,温和地说道:“你也颇为疲惫,先去住处稍作休憩,调养一下精神吧!”
次日会议续开。
经过漫长的一夜深思熟虑,毛泽东最终下定决心,语气坚定地对叶飞指示道:“那就按照你们拟定的计划行动吧!”
毛泽东对叶飞言道:“你无需返回福州,便留在北戴河指挥炮击,遇有要事,我们亦可即时商讨。”
四
对岸的厦门,解放军炮兵阵地内,459门巨炮在连绵的阴雨中静静地完成了部署。
尽管福建前线的解放军频繁调动,而国民党空军亦不间歇地派遣侦察机进行高空监视,但中共的真正意图依旧笼罩在迷雾之中。因此,在解放军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击的前夕,蒋介石亲自莅临大小金门进行实地视察。
1958年8月21日的清晨,蒋介石率同“国防部长”俞大维、“陆军总司令”彭孟缉,以及“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蒋经国等一行人,自台北启航,乘船抵达大金门。登陆后,蒋介石随即攀登太武山顶,对大陆进行细致的观察。他凝视许久,凭借其丰富的军事生涯经验,深切地感受到战局正临着一场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然而,他并未发表任何言论,便登舟前往小金门。
上午十点钟,蒋介石率领的团队抵达了小金门岛。此前已接到确切消息的国民党军驻岛第九师师长郝柏村,早已率领部下齐聚码头,热切地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尽管酷热难耐,蒋介石依旧身着军装,头戴军帽。每当军官们向他敬礼,他总是逐一回礼。他将手杖轻挂于臂弯,跟随随员步伐,前往23高地第二十七团第四连的坑道式防炮掩体进行视察。随后,他又前往卫生连,身着白手套,细心地摸索检查,以确保无尘。在木椅上稍作休息后,侍从递上他随身携带的清水,蒋介石轻啜几口,润喉之后,便开始对已在招待所集结的营长及以上军官进行训话。
首先,当前,我们已奠定所有胜利的基础,今后的胜负关键在于我军将士的精神状态,这关乎决心与意志。决心即是与阵地同在,与国家同在。而本次金马之战,正是我们开启反攻、复兴祖国胜利之路的关键。其次,敌方在两个月内必将发起攻势,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做好防御准备,增强技术、战术以及勇气。若两个月后敌方仍未进攻,我们也将主动出击,发起反攻,以求恢复祖国。最后,各级指挥官务必服从命令,严守纪律,始终如一,切不可有丝毫松懈。
蒋介石言,某些话语他在此地未予明言,意在留待大金门再行阐述。随着蒋介石的讲话结束,他随即踏上岸边,登船返航大金门。随后,郝柏村率领团长代表一位,政治部主任以及士兵代表一位,亦乘坐船只前往大金门,以便继续聆听蒋介石的训示。
午后五点半,蒋介石于金门防卫司令部召集各团长级以上军官,亲自点名,并现场发表了一番即兴讲话。
……自离开大陆已逾九年,自三十七年起便遭遇挫折,累计失败已有十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十年里,我忍受着屈辱与艰辛,日复一日地期盼着反攻复国的时机,以期扬眉吐气。这个机会已经等待了十年。回顾越王勾践,他历经十年的积聚与磨练,而今时代虽已不同,但十年的努力并非短浅。若这个机会仍未到来,空有一腔热血,终究难以达成目标……
随着晚餐时分渐近,军官们腹中空空,精神亦随之涣散,无不期待着蒋介石能迅速结束他那冗长的训话。然而,每当谈及历史,他总是滔滔不绝,似乎在考验着军官们的耐心,刻意以“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方式,讲话节奏愈发缓慢,声音却越来越高亢:“若我军再无胜绩,有何颜面立于世人面前?决心牺牲正是成功的关键。金马孤悬海上,四面环敌,更有空中威胁,因此指挥的首要便是严守作战纪律——只准凝视海面,绝不可仰望天空。这正是我们磨练意志、夺取胜利的最佳时机……”
直至晚七点半,演说方告终结。食堂之门敞开,蒋介石徐步走向主座。“陆军总司令”彭孟缉恭请蒋介石进餐,蒋介石轻抚着手巾,示意众人先行用餐。他仅挑选几道素菜,轻轻夹起,不沾酒水,亦不碰肉食。餐毕半碗,他轻拭嘴角,便又开口,此番并非面向全体军官训话,而是向首桌肩负重任的将领阐述战术。尽管高级将领们频频点头,蒋介石所讲内容过于琐碎,缺乏重点,以致听众难以把握其核心。蒋介石察觉到高级将领们心不在焉,不禁微露愠色,训诫道:“尔等须深入研究干部教育的历史回顾,并对‘剿共’战术进行严肃检讨!”
在夜幕低垂之际,蒋介石离金门返台之际,他郑重地告诉金门防卫部司令官胡琏:“务必严守金门阵地,这便是对你我党国忠诚的最佳体现。”同时,他亦下令“国防部长”俞大维暂时驻扎金门,全面负责该防区的作战策划。
五
1958年8月23日,星期六。为确保当日晚间的盛大舞会能于7时整准时揭幕,金门防卫部计划于5时45分举办一场周末的官兵“同心聚餐会”。届时,“国防部长”俞大维将代表“蒋总统”,携带着慰问礼品出席,并与三军将士代表共聚一堂。白兰地、香槟以及丰盛的冷餐等美酒佳肴自是不在话下,场面热闹非凡。
临近黄昏,5时15分左右,夕阳的余晖洒满金门海面,映照出一片宁静与祥和,波光闪烁,金黄一片。金门防卫部司令官胡琏,以及赵家骧、吉星文、章杰三位副司令官,与俞大维一同自北太武山的国民党军防卫司令部步出,朝着翠谷湖中央的湖心亭宴会厅缓缓前行。俞大维精神焕发,谈笑风生,边走边言:“记得有一次,我与殷格索协防司令一同巡视高登,我戏谑地对殷格索将军言道,‘若你身为共产党,你将如何进攻这座岛屿’,殷格索将军幽默回应,‘我的想法是不发动攻击’。”
“哈哈!”“哈哈!”欢声笑语中,一行人来到翠谷湖畔的桥梁之上,便纷纷驻足,闲聊起天南地北。
胡琏轻抬手腕,瞥了一眼手表,意识到离宴会结束尚有一段时间,于是将俞大维拉至一旁,轻声说道:“让他们自吹自擂吧,我陪你在这湖畔漫步片刻。”俞大维心知胡琏有话要与他细谈,于是向那三位副司令官略作示意,便随胡琏一同离去。
此刻,在他们对面的海峡彼端,自团头至莲河直至厦门,林立的459门重型火炮均已卸去炮衣,粗犷的炮筒朝着金门方向缓缓抬起。
六
8月23日午后五时三十分,全副武装的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遵照福建前线炮击金门总指挥叶飞将军自北戴河向毛泽东主席请示后下达的“炮击开始”的指令,伴随着一串串绚烂的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459门重型火炮锁定目标,对太武山侧的金门防卫部及其周边区域发起了猛烈轰击。顿时,炮声如雷贯耳,山岳为之震动,天际被火光映照,弹片四处横飞,整个金门岛被浓重的硝烟所笼罩。国民党军队措手不及,官兵伤亡惨重,纷纷躲入掩体寻求庇护。
在料罗湾的辽阔海域,炮弹的轰鸣激起了无数白色水柱,海面仿佛被煮沸一般翻腾不已。停靠于此的“台生”号运输船瞬间失去了动力,几艘兵舰则迅速驶向深海,逃离战场。与此同时,金门防卫部的通信系统遭受毁灭性打击,指挥系统陷入瘫痪。
炮击分为三个阶段。首波行动代号为“台风”,历时15分钟,对大金门、小金门及其附属岛屿实施了一场猛烈而密集的炮击,发射炮弹数万发;次波行动代号为“暴雨”,历时5分钟,主要针对蒋军刚开始零星反击的炮兵阵地进行压制;第三波则是一次迅猛的突袭,于7时35分启动,每门火炮发射4发炮弹,针对预计的抢救与维修行动进行打击。在前两个阶段,解放军共发射炮弹近3万发,平均每分钟达1500发,均为152毫米、172毫米口径以上的加农炮弹,总计约600吨钢铁倾泻于金门的预定目标区域。
解放军阵地浓烟滚滚,烟雾弥漫,而金门对岸则烽火连天,硝烟弥漫。海风将大担岛上升腾的烟雾吹向海面,与邻近小金门的硝烟交融,再与远处的 大金门烟雾交织,最终在解放军阵地前海面上,形成了一道浓重的灰黑色烟幕,将整个金门岛尽数笼罩其中。
胡琏与俞大维自翠谷湖畔的桥头分道扬镳未满三分钟,解放军的第一轮炮火便猛烈袭来。凭借丰富的战地经验,胡琏于太武山巅传来的尖锐呼啸声中,瞬间意识到事态严重,遂不顾俞大维,匆匆返回司令部的地下掩体。他迅速拿起电话,指令炮兵即刻展开反击,然而电话线已被炸毁。紧接着,他接连抓起几部电话,对着话筒大声呼唤炮兵阵地,但遗憾的是,所有的电话线路均已断绝……
文官“国防部长”俞大维惊愕至极,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不已,陷入一片慌乱。随行的廖光华科长反应敏捷,与卫兵一同迅速将他拽至路边,藏于山石之后,然而此时他已满面血迹。
俞大维不幸遭受了手臂的创伤,更不幸的是,其后脑部位被一枚米粒般微小的弹片击中,幸运的是,该弹片并未穿透颅骨,这才让他侥幸逃过了一劫。
那三位防卫副司令官终究难逃此劫。正当他们三人热切交谈之际,几发炮弹仿佛被命运之神驱使般降临,伴随着火光与爆炸的轰鸣,赵家骧与章杰瞬间命丧黄泉,吉星文则不幸腰部中弹,终因伤势过重,于次日离世。
翠谷变死亡之谷。
台方不仅对三位高级将领的遇袭感到震惊,更令他们难以置信的是共军火炮竟然能击中如此位置。金门防卫部司令部及宴会厅,位于太武山的翠谷深处,这一地带曾经过台湾及美国专家的多次精密测量,被认为是炮击的盲区。难道共军拥有某种未知的先进武器?在台方尚在困惑之际,不久后,国民党所拥有的200毫米美制重型火炮“巨无霸”亦被解放军摧毁。这一事件加剧了蒋军的震惊与恐慌。当时,台方不惜重金从美国购得这种火炮,其重量高达45吨,炮身覆有防弹装甲,被誉为“坚不可摧”。这一事件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士气,普遍认为共军拥有先进武器,与大陆的对抗似乎只有失败一途。
解放军之所以射击精准无比,其背后原因并非神秘莫测。首先,得益于炮兵队伍的严格训练和卓越技艺;其次,在当时的特定风向与风速条件下,炮弹穿越太武山顶后,其射程已达极限,随即垂直坠落,恰巧落入被视为射击盲区的翠谷之中。“巨无霸”的摧毁,亦是这一因素的体现,本质上是一种战场上的偶然巧合。
七
炮战震惊了台湾。
台湾岛上的每一位军人皆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尽管海峡两岸的战火未曾间断,然而,在8月23日的那个夜晚,对金门岛这个弹丸之地的炮击竟达数万发,这不仅是金门战场上的首次,即便在整个国共战争的历史长河中,亦是前所未有之事。
国民党当局一时摸不清底细,估计解放军会登陆金门,进攻台湾,一时间,台北市等一些城市进行了紧急布防,一些政府机构也进行了快速疏散。
蒋介石的侍从们无不庆幸老总的幸运,若共军提前两天发动炮击,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场炮战甚至引起了美国的关注。
美国军力终究有限,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其关注焦点迅速从中东转向了远东。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随即下达命令,将驻扎在中东战场的第六舰队中的两艘航空母舰调离,穿越苏伊士运河,加入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战斗行列,中东局势因此逐渐降温。
神炮手严惩敌军,敌炮兵瞬间陷入沉寂,一艘运输舰被我方击中。对于这样一场重大的军事行动,新华社的处理显得轻描淡写,仅用寥寥数语带过,显然,毛泽东并不打算对此事进行大肆宣传,而是选择审慎观察敌方将如何作出回应。
在北戴河的书房中,毛泽东端坐,目光扫过墙上的地图与案头的情报,不禁露出微笑。
八
在八二三炮战中,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依据中央军委的既定战略,福建前线的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着手对金门岛实施全面封锁。
8月24日,我军前线部队果断决定进一步扩大战果,一方面持续对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队实施炮击,另一方面派出海军舰艇,对其实施海上运输线的精准打击。
炮击持续了十日,金门蒋军的后勤补给陷入严重困境,形势岌岌可危,难以维持。福建前线的广大官兵开始静候命令,准备攻占金门。即便是叶飞这样的高级将领,全权负责前线指挥,也深信接下来的作战目标应当是登陆金门。
在叶飞的回忆录中,他如此描述:“在这个关键时刻,若我军发起登陆行动,金门即可轻松收复。因此,福建前线的同志们无不焦急地期盼着毛主席的指令。我们对于毛主席接下来的决策充满了困惑。”
在台当局预测我军即将发起登陆作战,美国方面亦在绞尽脑汁商讨应对策略之际,毛泽东于9月3日毅然对福建前线发出指令,宣布暂停炮击三天。
9月4日,炮声逐渐沉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发布了有关领海的声明,声明中明确指出:我国领海宽度划定为12海里,任何外国飞机与军用舰船,未经我国政府批准,均不得擅自进入我国领海及其领空。此举亦是对全球的庄严声明,展现了我国坚决捍卫国家领海主权不受侵犯的坚定意志。与此同时,我国海军海岸火炮的实际射程已超过12海里,任何企图侵犯我国领海的外国军用舰船都将面临应有的惩罚。
在发布声明之际,我国政府秉持审慎态度,决定暂停炮击行动,以静观国际社会的反响,特别是密切留意美国的立场。
9月4日至9月7日,这段短暂却宝贵的三天,本应是加强金门补给的大好时机。然而,台湾当局在惊慌失措中,却未敢充分利用这三天来增强对金门的物资输送,反而一味地寄望于美国派遣军舰为其运输舰队提供护航。他们声称金门局势岌岌可危,已有三名副司令官不幸阵亡,并迫切要求美国迅速采取行动。
艾森豪威尔总统批准了请求。
9月7日,国民党海军副司令黎玉玺率领一支由十四艘舰艇组成的强大舰队,在美军顾问团的陪同下,驶向金门海域。
我国解放军海军海上观测哨向指挥中心紧急通报:观测到一支由美台两方军舰共同组成的联合舰队正在航行,其中包含两艘美军巡洋舰、五艘驱逐舰,剩余舰艇则属于国民党海军,具体包括两艘运输舰和五艘作战舰。观察表明,美方似乎并未对9月4日我国政府发布的声明给予重视。
当美蒋联合舰队中的14艘舰艇驶入金门海域之际,美国方面摆出一副护航的架势。面对这由不同编制混合而成的舰队,前线部队的指挥官鉴于中央政府尚未明确表态,故而选择克制未开火。当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就美舰擅自进入我国领海的严重事件,发出强烈警告,严正谴责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侵略行径。
“行动方针何在?”叶飞将军在八月底重返厦门前线,受命负责对金门实施炮击指挥,遂向毛泽东请示。
“仅击沉蒋军舰艇,不得攻击美军舰船。”
叶飞询问:“若美舰对我方开炮,我们是否应予以反击?”
“不得有令,擅自反击!”毛泽东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9月8日,上午时分,鉴于昨日运输行动的成功,国民党海军再次派遣四艘登陆舰,在四艘美国军舰的严密护航下,重返金门。至上午11时,我国政府对美国军舰擅自进入领海一事,发表了严正警告。此刻,美国军舰停泊于金门外海,而国民党海军的登陆舰则正缓缓靠岸,进行物资卸载。
美蒋舰已分。
12时43分,叶飞将军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迅速集结,由43个地面炮营和6个炮兵连组成的强大炮群随之开火,对金门港口、军事目标及正驶入料罗湾的国民党军登陆舰发起了猛烈的炮击。在这轮炮战中,国民党海军运输舰“美乐”号不幸被击中起火,随后爆炸沉没,“美珍”号虽中弹但勉强向海面逃去,另外两艘登陆舰亦在弹雨中仓皇撤退。在激烈的炮战中,美军舰艇并未对国民党海军船只施以援手,反而急忙撤离至公海,徘徊观望,直至炮战结束,也未开火一弹,未鸣一枪。
蒋军蒋舰金门料罗湾告急台湾。
台湾“国防部”问:“美国朋友呢?美舰哪里去了?”
蒋舰回应道:“还提什么朋友不朋友的,美国人早就转身离开了!”
即刻间,“国防部”怒斥“美国佬混蛋”。鉴于事态紧急至极,蒋舰紧急启用报话机进行通话,甚至未使用密码,我方前线电台得以清晰捕捉到对话内容。
9月11日,美台联合舰队再度擅自闯入我国金门地区的领海,引发了解放军前线的炮火反击。美方军舰沿袭旧技,如同9月8日那般,迅速撤离至公海,并未开火一炮。台湾海峡的局势清晰可见,蒋介石不遗余力地试图将美国牵涉其中,而我方则竭力避免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而美国亦不愿因台湾而陷入战火的泥沼。
在洞悉了美国的战略布局之后,毛泽东果断地调整了封锁金门的策略,选择让金门、马祖继续掌握在蒋介石手中。若仅能夺占金门、马祖却未能解放台湾,若迫使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军,那么国共两党之间的地理距离将从当前的不足10公里膨胀至100公里,这将彻底切断“金门”这一连接台湾与大陆的桥梁,使得国共双方的交流更加困难。蒋介石一旦失去了象征其在大陆的最后立足点,无疑会助长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相较之下,保留金门、马祖有利于加剧美蒋之间的矛盾,争取台湾军民的支持,并形成对美国的“绞索政策”的有效牵制。基于此,中央最终确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战略方针。
10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毛泽东亲笔撰写的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该文告宣布自16日起暂停炮击十天,以利于金门、马祖驻军的补给输送,并提议通过谈判解决双方分歧。这一声明在海内外激起了广泛讨论,它不仅凸显了金门炮击事件的军事性质,更昭示了这场冲突的深远政治、外交与宣传层面的意义。
以后又宣布单(日)打双(日)停的新方针,即逢双日不炮击金门。这种奇特的作战方式正表明中共中央有意取消封锁,让国民党驻军固守金门、马祖,将绞索套在美国政府的脖子上,并向台湾当局和广大军民表示中共的和平诚意。
1959年1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作出决策,决定对金门、马祖实施有限的零星炮击。经过持续四个月之久的炮击行动,实际上标志着对金门、马祖封锁的正式解除。尽管如此,由于台湾当局拒绝进行和谈,以及美国坚持在台湾海峡驻军,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状态依旧持续,直至1978年底才得以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