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9762193119488164
社会观察汇采8月7日讯 8月6日,中消协发布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老年消费陷阱频现成为投诉热点。针对老年消费问题频发的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社会、文化、技术、制度等多方面结构性问题。
首先,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分析,老年消费陷阱的频发折射出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与社会支持系统相对滞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受理投诉量同比激增27.23%,其中针对老年人的欺诈行为呈现组织化、线上化趋势,如通过"走路赚钱"等互联网诱导扣费、线下会销兜售高价劣质商品、直播间虚假宣传保健品等。这些现象背后是空巢家庭增多导致的传统家庭支持功能弱化——当子女因社会竞争压力无法提供足够情感陪伴时,老年人易被不法分子的"拟亲属化"互动策略俘获,将消费行为异化为情感代偿机制。更深远的社会风险在于,此类陷阱不仅侵蚀老年人的经济安全,更可能通过剥夺养老储备加剧代际资源转移压力,形成"欺诈-贫困-依赖"的恶性循环。
其次,从文化心理维度审视,消费陷阱的蔓延揭示了传统文化符号在数字时代的扭曲与重构。商家精准利用孝道文化的集体潜意识,将"健康长寿""家庭责任"等核心价值异化为营销工具,例如在直播中宣称净水器"喝了不会生病"并搭配赠送旅游卡等策略,本质是将商品符号化为子女孝心的替代品。这种符号异化在城乡文化断层带尤为突出:农村及城乡接合部成为会销重灾区,不法分子利用传统社区关系解体后的信息不对称,通过赠品诱惑重构人际信任模式,使老年人将"免费大米"等小恩惠误判为熟人社会的道德承诺。更深层的文化冲突体现在数字代际鸿沟上,老年人对权威话语的敬畏心理(如"专家背书")与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传播特性产生错位,导致其对算法推荐的高风险内容缺乏批判性解码能力。
此外,从技术社会学角度看,平台经济的算法逻辑与监管缺位共同构成了陷阱滋生的技术温床。私域引流模式典型暴露了技术中立的虚伪性——当商家将老人从公域平台诱骗至微信群交易,表面是规避平台监管,实质是平台资本通过责任转嫁实现风险外部化。数据显示,私域交易因缺乏留痕机制导致维权成功率骤降,如张女士被诱导微信转账49280元购买减肥产品后,仅追回36%款项。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推荐系统的伦理困境:平台基于用户行为数据构建的"信息茧房",持续强化老年人对养生骗局的认知闭环。技术本应弥合数字鸿沟,但现有适老化改造多聚焦操作简化(如下单流程优化),却未触及算法价值观重构,致使"老年人模式"沦为精准收割的工具。
从技术赋权与技术异化的辩证视角审视,数字平台本应成为弥合代际鸿沟的桥梁,却在资本逻辑下异化为系统性剥夺老年群体的技术装置。算法推荐系统通过行为数据构建的“信息茧房”,持续强化老年人对养生骗局、悲情营销的认知闭环,形成认知陷阱的自我再生产机制。更具隐蔽性的是技术黑箱对传统权威体系的解构——当AI换脸技术伪造医学专家形象、虚拟主播编造“滞销农民”人设时,老年人基于传统媒体时代建立的权威信任机制遭遇釜底抽薪式的瓦解,其对专业身份的辨识能力在深度伪造技术面前几近失效。这种技术异化在支付环节达到顶峰:免密支付功能被包装为“便捷性革新”,实则成为绕过老年人支付确认意识的管道,结合跳转链接的界面暗门设计,使老年人在未建立数字支付风险认知的前提下,沦为平台资本收割的“数据佃农”。技术本应成为老龄化社会的赋能工具,但在缺乏伦理约束的算法逻辑下,“数字适老”沦为精准定位脆弱群体的技术猎巫,折射出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全面碾压。
当前治理体系深陷碎片化困境,传统监管范式与数字诈骗的流动性、跨域性形成尖锐对立。基层市场监管部门虽构建“1+3”联合监管体系,通过社区预警、快速处置等机制强化响应能力,但面对频繁更换法人、注册空壳公司的预付费跑路骗局,行政监管的属地原则与违法主体的跨域流动性产生根本冲突。而智能筛查系统对违法广告的识别,尽管通过语义分析技术实现7×24小时监测,但对直播话术中的暗示性宣传、情感绑架式营销等新型手段仍存在监管盲区,如“喝了不会生病”类规避直接疗效宣称的擦边球话术,凸显出机器学习的语义理解能力与人类欺诈智慧的差距。当不法分子将经营链条拆解为数据黑产、内容生产、支付截留等专业化模块,并利用平台数据壁垒构建反侦察体系时,传统分段监管模式已难以应对产业化、生态化的银发欺诈产业链。
因此,建构老年消费安全的协同治理范式,亟需打破“政府单极主导”的路径依赖,转向“法治保障-平台问责-代际支持”的三维共同体。第一,在法治层面,应推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设“数字消费保护”专章,将算法透明度原则、适老化界面强制标准、银发群体冷静期制度纳入法律框架,并探索将涉老欺诈作为法定从重处罚情节,破解违法成本过低的困局。第二,平台问责机制需超越表面适老改造,强制推行“算法价值观审计”:要求平台公开老年用户推荐模型的训练数据与参数设置,对60岁以上用户自动关闭免密支付与跳转支付功能,并建立消费金额的累进式验证机制,如单月消费超2000元时启动生物识别与子女联动确认的双重验证。第三,代际数字支持体系的构建,可借鉴社区“数字反哺”实践,由高校社工专业与电信企业共建“银发数字哨兵”志愿网络,通过驻点教学帮助老人掌握风险识别“四步法”——即链接验证(识别钓鱼网站)、支付追溯(查询自动扣款源)、权威核验(官方渠道求证)、情感预警(警惕拟亲属化关怀)。最后,唯有将技术伦理嵌入算法设计底层、将孝亲文化转化为制度保障、将家庭支持扩展为社会支持网络,方能在数字经济浪潮中为银发群体筑起坚不可摧的“数字防波堤”。
当然,以上仅是外部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老年人内心需要的是亲情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