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点击查看:历史栏目专辑——近代史研究系列

围绕彭德怀庐山会议逐步披露出来的史实真相

发布时间: 2025-05-08 浏览次数: 2 人次

文/冷观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里,彭德怀与毛主席间默契配合,交情深厚,实乃毛主席最为倚重的杰出将领。

1935年10月,红军在历经磨难的长征后,终于抵达了陕北的吴起镇。此时,宁夏的军阀马鸿宾、马鸿逵以及东北军的骑兵部队紧随其后,意图一举围歼我陕甘支队。当时,毛主席担任政治委员,而彭德怀则担任司令员。在战前,毛主席亲自主持干部会议,进行战前动员,他反复强调此次战斗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必须“斩断这个尾巴”,绝不能让敌人踏入我们的革命根据地。彭德怀遵照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指挥红军展开了一场激战,成功切断了长征途中始终难以摆脱的“尾巴”,也宣告了长征中最后一战的胜利落幕。

“群山起伏,征程漫漫,峡谷深邃,雄师迅疾。谁能跃马挥刀?唯我彭将军!”彭德怀将军谦虚地将诗尾改为“唯我英勇红军”。那时,两人间的配合宛如天衣无缝。

1944年,彭德怀在延安与毛泽东会面。

1950年10月4日,彭德怀急速自西安搭乘航班抵达北京,出席中央政治局就是否出兵援助朝鲜的议题所召开的紧急会议。会上,诸多成员倾向于持反对意见,并对能否取得胜利心存疑虑。面对此等形势,彭德怀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支持出兵抗美援朝的毛主席一方,坚定地阐述了自己的立场。

最终,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委派彭德怀同志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部队挺进朝鲜,投身于抗美援朝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之中。

在抗美援朝的硝烟弥漫时期,彭德怀痛定思痛,深刻反思了未能恪遵毛主席指示所导致的惨痛后果——美军燃烧弹袭击我志愿军司令部,致使毛岸英壮烈捐躯。自此,他深刻领会并坚定贯彻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和战役策划,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志愿军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1953年7月27日,历经多轮指挥官的更迭,美军终于于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1954年,彭德怀元帅与毛泽东主席相聚于紫禁城内中南海怀仁堂后,那片绿意盎然的草坪之上。

历经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彭德怀同志的威望在党内和军内迅速攀升至未曾有过的巅峰。归国之时,中央领导层赋予他重任,命其执掌军委的日常运作。

在抗美援朝战争迎来辉煌胜利的时刻,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为我国长远发展考虑,产生了退居幕后、不再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想法。此后,中央一线的工作逐步交托给了他悉心培养的接班人——刘少奇和邓小平,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则全权交由周恩来总理负责。

1956年9月,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主席在与外宾的会晤中幽默地提及,自己在本届大会中仅是扮演了配角的角色,而真正的主演则是由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担纲。

1956年9月,彭德怀同志与毛主席、周总理共赴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盛会。

与此同时, 在别人眼里,彭德怀 居功自傲, 与毛主席的关系也出现了微妙变化, 在军队一些重大决策上,对毛主席请示不够或不及时,以致后来毛主席在庐山说他是“三分配合,七分不配合。”

原彭总的贴身工作人员郑文翰,联合王焰、王亚志、王承光共同撰写的《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58年五月,在八届五中全会上,毛主席提议,让经过多年休养的林彪同志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重要职务,其地位显赫于彭德怀同志之上。随 thereafter,彭德怀同志向中央提交了辞去国防部长职务的申请,然而,这一申请并未得到中央的同意。

1959年1月30日,彭德怀在后勤学院学员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演讲,他坦率地指出:“人之躯壳终将尘归尘土,所谓的‘万岁’,实则不过是颂扬之辞,实则空洞无物。在世之上,无人能够真正达到一万岁之龄。”(《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

“难道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一职还不能令您满意?”彭德怀闻言,沉默以对。(摘自《秘书日记中的彭老总》)

1959年四月,刘少奇同志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次会议上,光荣地被选为国家主席,自此其尊位与毛主席并驾齐驱,共同受到崇高的尊敬。

刘少奇、邓小平逐步主持一线工作后,想干出成绩,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毛主席 察 觉了许多违反科学的做法,对大跃进中存在的 浮夸风、瞎指挥等问题多次进行了批评。先后五次找人民日报社长吴冷西谈话,告诫其不要搞浮夸宣传。(对大跃进时候的历史真相,冷观曾先后写过《一张伟人照片洗清了泼在毛泽东身上大跃进的脏水》《看毛刘大跃进时言论实录还我领袖毛泽东历史清白》《大跃进中穷过渡七分人祸到底是谁的错?》等几篇文章,但在阅读量达到10万+,37 万+,163万+以后,都被屏蔽了。搞不清,摘录自中央出版的书籍报刊中的实录文字,实事求是还原历史真相的文章,为什么常常要被屏蔽。)

总体来看,毛主席当时对所倾力栽培的接班人刘、邓,秉持着促进工作顺利开展的诚挚愿望,对大跃进运动亦表示支持。自1958年11月郑州会议开启纠“左”进程,直至1959年7月庐山会议的召开,会议旨在举办一场“神仙会”,通过“压缩空气”的方式,初衷在于纠正大跃进运动中显现的“左”倾偏差,而非全盘否定大跃进。毛主席采纳了湖南省委提出的“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的论断,并将其作为会议的指导方针。刘少奇则着重指出,成绩需全面阐述,而缺点则需深入剖析。

彭德怀出身贫寒,生性耿直,随心所欲,有话直说。庐山会议上,他根据自己的调研结果,给毛主席写了长达万字的信,反映在贯彻“人民公社、大跃进、总路线”三面红旗中产生的浮夸风、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等弊病。从后来还原的历史真相看,彭德怀写这份信并没有其他的企图。在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和张闻天散步时,还对张闻天说:“ 我 平生最佩服两个人: 主席是一个,总理是一个。 ”“我们党内真正懂得历史的还只有毛主席一人。”( 《彭德怀全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出版)

这些话语无疑源自内心深处,满溢着真诚与真挚的情感。

诚然,外界议论纷纷,认为那时的彭德怀,除却毛主席,鲜有人能得他青睐。一位军事干部对经济问题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不禁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和猜疑。性格直率的彭德怀,对此并未过多揣测他人对他的动机有何猜测。

恰在此时,一系列突如其来的额外事件接连涌现,不禁引发了周围人对他的动机产生了种种猜疑。

“陈毅,真是一位优秀的同志。”他被誉为“阳谋”之才。在陈毅同志离世之际,毛主席不顾自身健康状态,毅然坚持亲自出席了追悼会。

1972年1月,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

在庐山会议前,彭德怀曾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出访东欧,在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同赫鲁晓夫进行过三次短暂会晤。 随同出访的军事代表团中一位上将向毛主席反映,说苏联曾撇开中方翻译,和彭德怀单独进行了会晤。或许是因为没有这事,彭德怀并没有向毛主席汇报 说明。 彭德怀心高气傲,或许是觉得心中无鬼,不屑于沟通。毛主席的卫士李银桥回忆录说,毛主席在庐山大会上批评了彭德怀的“意见书”后,彭德怀气呼呼地

从会场走了出去。走到半道才发现忘了拿公文包,返回来取时,正好迎面碰上了刚从会场出来的毛主席。毛主席伸手要和彭德怀握手,彭德怀手一甩,愠恼地说“去你的!”然后扬长而去,不和毛主席握手。

就在这时,山上驻守的警卫战士汇报说,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周惠、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李锐等数位领导人,夜晚时常聚集在一间屋内,屋内灯光随即便会熄灭。警卫战士对此情形进行了细致的记录,涵盖了关灯时间、开灯时间、出入人员等众多细节。负责会议安全保卫的罗瑞卿审阅了这些详尽的记录,并于7月23日晚亲自前往黄克诚住所附近的一片小树林进行实地观察,直至当晚与黄克诚一同离开的彭德怀、周小舟、周惠、李锐等人走出黄克诚住所。在队伍行进末尾,李锐的视线恰与从小树林步出的罗瑞卿相交汇。

在周惠同志担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岁月里,他的回忆录中记载道:“罗瑞卿同志时任公安部部长的重任,他自称是毛主席的‘大警卫员’,肩负着保障党内安全的重任。每当夜深人静,目睹我们这些刚刚经历批评的同志从彭总、黄老的下榻之地步出,他的警觉之心便油然而生。”

李锐敏锐地察觉到罗瑞卿亦有所察觉,为了抢占先机,他孤身一人,夜以继日地赶往毛主席的居所(据周惠所述,他甚至跪在主席的床榻之前),将会议上的所有谈话内容一五一十地报告。事后,他还给主席写信,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然而,周惠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李锐在信中对当晚最为敏感的内容有所保留。这种做法难免让人对他心生疑窦,怀疑他心怀叵测。

裴多菲俱乐部,顾名思义,便是一处专属的军事性质的社交场所。

李锐所揭发和交代出来的问题,在庐山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一听,原来彭德怀他们不只是对大跃进中所发生的一些错误有意见,而是把矛头对着毛主席和中央一线领导的。会议马上从克服大跃进中的错误,转到了对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批判。这样一来,庐山会议就彻底转向了。 而就在庐山会议期间,正在美国访问的 赫鲁晓夫在 演讲中公开攻击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赞扬 彭德怀 是真正的英雄。这也容易 引起一些人对彭是否真有

“里通外国”嫌疑的猜想。

“若是据此推断,恐怕我们将难以展开深入的对话。”(《彭德怀全传》)

‘一山不容二虎’,因此,他选择了背离毛主席的道路,这似乎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

周惠在追忆往事时谈到,8月11日,李锐的态度经历了出人意料的反转,他由起初的极力辩解,转变为全盘认错。我依然记得,他发言的主题是“关于我反党、反中央、反毛主席活动的简要说明”,在发言中,他坦诚了对去年大跃进和总路线的质疑,坦白了对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激烈批评,并承认写信的初衷是为了“误导主席”。同时,他也承认自己与黄老、周小舟、周惠等人之间存在着湖南地域派系的关联,并且自诩为“军事俱乐部”的一员。而周小舟则直言不讳,将李锐比作秦朝的大奸臣赵高和叛徒汉奸周佛海,因此,他对李锐的过错始终难以释怀,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愿给予原谅。

在8月2日至16日召开的党的第八届八中全会上,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被正式判定为秉持“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右倾错误路线,即所谓的“反党集团”,随之,他们相应的职务也被予以剥夺。

在随后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彭德怀因其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的“傲慢自大、怠慢下属”的个性及行事态度(该评价由林彪提出),屡次对部下进行严厉斥责,由此招致了众多同僚的不满,并遭受了广泛的批评和指责。

195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首版

自庐山会议圆满结束之际,自1959年国庆佳节始,毛主席特地作出安排,将刘少奇的画像与自己的画像并排刊登于《人民日报》头版,意在持续增强刘少奇的公众声望。

杨尚昆回忆说,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有县委以上的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七千人大会”。1月27日,刘少奇在大会上讲话,说:“彭德怀的错误不只是写了那封信,一个政治局委员向中央主席写信,即使信中有些意见是不对的,也并不算犯错误。”“庐山会议之所以要展开反对彭德怀同志的反党集团的斗争,是由于长期以来彭德怀同志在党内有一个小集团。他参加了高岗、饶漱石反党集团。”“更主要的不是高岗利用彭德怀,而是彭德怀利用高岗,他们两个人都有国际背景,他们的反党活动,同某些外国人在中国搞颠覆活动有关”。因而,“所有的人都可以平反,唯彭德怀同志不能平反”。(意指彭德怀“里通外国”)彭德怀对此非常气愤,立即打电话给我说:“请转报主席和刘少奇,郑重声明没有此事。”(冷观注:对刘少奇直呼其名,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事后,彭德怀还向人表示,看了刘少奇的讲话,很不舒服。书读不下去,觉也睡不好。(《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

孙立忠撰写,《彭德怀澄清“通敌”指控:苏联语我都不懂,怎能通敌?》首发于2012年1月29日的人民网

1965年9月23日,毛主席亲自与彭德怀同志展开了一次深入的交谈,议题涉及安排他赴西南三线地区担任重要工作。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等领导同志亦同席而坐。毛主席环顾四周,言辞铿锵地强调:“彭德怀同志被派往西南地区,是党的决定。如有任何不同意见,可直接向我表达。我过去对彭德怀同志的批评态度是坚定的,而现在对他的支持,亦是源自内心的真挚。”随后,毛主席对彭德怀说:“或许真理确实在你这边。”这番话语深深触动了彭德怀的内心。(《彭德怀全传》)

1966年,运动起。

1966年10月25日,在中共中央的会议中,毛主席发表了一番重要讲话。他提出将国家划分为一线和二线的设想,其核心目的在于汲取斯大林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力求早日着手培育新一代的领导力量,提升他们的声望,以此确保在他离世之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平稳交接,减少震荡,稳固国家大局。(《毛泽东年谱》第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首版)

回顾历史,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确实是一直想分化中共的。1964年,贺龙随同周总理访苏, 苏联也企图策反贺龙。说他们一个元帅就把赫鲁晓夫搞掉了,你们也可以把毛主席搞掉。贺龙当场发脾气,并报告总理。总理立即向苏方提出抗议,不再参加会议,回国了。

1964年,毛、刘、周、朱进京。

为此,毛主席亲自率刘少奇、朱德等众多领导人莅临机场,热情款待,并定格下了那张在北京机场享有盛名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四位领导人一同亮相的珍贵合影。

时光如梦幻泡影,过往的真相往往需在坚守正义的当事人与史学家的笔下,逐步揭开其真实面貌。审视彭德怀那刚毅正直、直言不讳的个性,不难发现,“里通外国”的指控未能得到充分阐释,其中他与毛主席之间的主动汇报与沟通不足,亦不容忽视。

在1978年12月获得平反之际,黄克诚将军直面当时汹涌澎湃的非毛思潮,于198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的专论。在这篇立场坚定的文章中,他明确表态,必须代代相传、永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全力维护毛泽东主席的历史地位。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他对毛主席及毛泽东思想的无比忠诚,以及他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信念。他的言论与行动,有力地驳斥了曾将他错误地划为反党集团的无端指控。

性格决定命运。

回望历史,宦海如云。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庐山风云,事出有因。相信网友们看了庐山会议围绕彭德怀逐步披露出来的史实秘密,对庐山会议结果背后错综复杂的形成原因,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上一篇:毛泽东的终生遗憾:没有打破历史周期律
下一篇:毛主席对刘少奇一封信的66处批语
首页 - 财经 - 社会 - 文化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