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点击查看:历史栏目专辑——近代史研究系列

从《霸王别姬》看中国的革命进程

发布时间: 2025-05-08 浏览次数: 16 人次

一切都有因果。

1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跨越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时空,其叙事范围从1924年追溯至1977年。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细节和深邃的隐喻,堪称中国电影史上一座熠熠生辉的珠穆朗玛峰。

日前,我再次重温了该片,依旧觉得回味无穷。借此契机,让我们以《霸王别姬》为引,一同回顾那段贯穿五十三载的中国革命历程。

需先明确一点,本文所涉内容仅以《霸王别姬》中的角色与时间线为参考,绝无对电影进行解读之意,亦无解构与臆测之嫌。

文章讲述电影,实则涉及历史。

开场于1924年。

:那年爆发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阵前倒戈发动北京政变,幽禁总统曹锟并且把溥仪赶出故宫,导致吴佩孚在前线作战不利,直系成功下线。

历经多年的北洋政府内战,不仅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将国家推向了更为深重的贫困与落后。症结在于,北洋政府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无论是袁世凯、段祺瑞还是冯国璋,均未能洞悉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亦未能为未来的中国指明前进的方向。

众人达成一致观点:“北洋政府的前景堪忧。”

鉴于政府亦无良策,普通民众又怎能有所作为?且行且珍惜,过好当下每一天便是了。

彼时我国正处于一片混沌之中,众人皆随性而为,随心所欲地饮食游玩,对于国家的前途与个人的命运,不过是不着边际的幻想。

那时最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该向何处去。

若此难题未能得以破解,国家的未来将黯然无光。然而,北洋政府所面临的难题,南方孙中山先生却能寻得解决之道。

彼时的孙中山已与苏联携手,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方针,黄埔军校亦应运而生,他雄心万丈,正筹备着改写中国的历史篇章。

这是孙中山地位之源。

毕竟在众人迷茫于未知的前途之际,若有人能指引一条明确的方向,那便远胜他人一筹。而其他人,也别无他法,唯有勇敢地踏出步伐,去探索未知的道路。

因此,冯玉祥、张作霖与段祺瑞掌握北京政权后,不得不主动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家大计。

孙中山不久后病逝北京。

继而,国共两党携手发动北伐。然而,蒋介石在1927年发动的政变中清党,摒弃了孙中山所遗留的三大政策,转而与地主阶级、买办势力以及列强为伍。

也就是说,蒋介石所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质上不过是北洋政府的继承者,却未能真正解答“中国将走向何方”这一根本问题。

照此情形发展,社会将陷入剧烈分层,底层民众挣扎于生存边缘,而上层人士则坐享其成,分割利益。

电影序幕拉开,艳红的妓女紧抱着小豆子穿梭于街头巷尾,不幸遭遇了地痞流氓的无礼侵犯。这一幕,生动地描绘了底层民众的生活现状——男性毫无廉耻,女性却只求生存。

“只要您肯收留他,无论您有何要求,我都毫无异议。”

纵然是从事风尘之业,抑或是投身戏曲舞台,只要能够维持生计,又何须拘泥于形式呢?

上下层脱节。

清朝旧贵族的代表张公公,拥有一柄极其珍稀的宝剑,那剑令少年时期的小豆子与小石头心生无限向往。

待小豆子化名程蝶衣声名鹊起之际,竟意外得知,那宝剑如今已不在国府新贵袁四爷府中,张公公的宅邸亦已沦为棺材铺。

宝剑的意义就是——财富更迭。

若袁四爷能轻易获得张公公的宝剑,那么是否意味着他也能轻而易举地夺得房产、土地、财富、权力以及社会地位?

是否还有其他支持国民党的人物,从蒋介石及四大家族到手持武器和职务的士兵、地痞流氓,是否都应有所分得?

这种打砸抢行为仅是新旧贵族间的权力更迭,虽使个别个人得利,但对国家而言却毫无益处。

直至1945年抗战的胜利,国军以胜者的姿态踏入北平,然而他们仍是一群不懂纪律的兵痞,肆无忌惮地用手电筒在程蝶衣的脸上胡乱照射。

此刻便知,国民党无进步。

若连军队都无法有效驾驭,又怎能期望建立起井然有序的国家治理呢?

他们尚且不明自己当行何事,又怎能探讨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呢?

国民党和北洋政府,实则如同同胞兄弟,若非旗帜与名称有所差异,恐怕难以辨明二者究竟有何区别。

2

电影中有魔幻情节。

小豆子与石头儿受邀至张公公的府中,为众人献上堂会。张公公对扮演虞姬的小豆子一见倾心,遂命仆人将他背入卧室,意图将其收为娈童。

张公公问:“今年几月?”

小豆子:“民国21年。”

张公公怒气冲冲,对小豆子厉声斥责:“今岁乃大清宣统二十四载。”

民国二十一年与宣统二十四年,实则同指1932年。

张公公曾服侍过慈禧太后,乃出身纯正、血统纯正的大清遗民。他对于大清的怀念,理直气壮,毫无保留。

然而,大清已陨落二十有年,张公公却依旧沉浸在旧朝的梦魇之中,这不禁让人感觉事事乖异。

若您认为,张公公仅作为既得利益者不足以阐明问题,那么请允许我们转向另一位角色进行探讨。

在小豆子与小石头勤学技艺之际,喜福成旗下有一位资深的师傅,他总佩戴着眼镜四处走动,挥舞着手中的教鞭。不难察觉,这位师傅脑后垂着一根长长的辫子。

有辫子,遗老。

这位老匠人并非清朝既得利益群体的一员,他究竟怀念大清的何物?究其根本,或许只是因为不愿剪去辫子,亦或是他并未认同民国的体制。

一位居于上层的老太监,以及一位身处底层的资深师傅,即便在大清帝国覆灭之后,仍旧保留着发辫,这一现象无不再次昭示着一个事实:辛亥革命并未彻底完成其历史使命。

辛亥革命虽将爱新觉罗氏家族逐出皇座,然而袁世凯与蒋介石却相继登上了权力的宝座,除此之外,国家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改朝换代遗留问题:

人民该向何处去?

既然皇帝之行为失当,一旦皇帝被推翻,昔日对其忠诚的人民便顿时失去了效忠的目标。而北洋政府与国民党亦未能寻得令民众忠诚的理由。

因此,民众陷入困惑与迷茫,不知该如何是好。一些人沿着旧日的路径继续前行,有些人却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等待着生命的消逝;而另一些人则在乱世之中捞取不义之财。

混乱无序,缺乏组织和引导。

在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学生们的游行示威将那场混乱无序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宛如电影中的场景跃然于现实之中。

段小楼与程蝶衣于照相馆定格了他们的身影,步出楼后,恰逢一群示威游行的学生。学生领袖愤然斥责:“时至今日,竟还有二人沉溺于戏中,真乃商女不知国之危难。”

凶猛霸气,战斗力强。

戏院老板那坤适时站出,试图平息现场情绪:“咱们中国人,不会自相残杀,这话咱们老祖宗早就教诲过我们,对吧?”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子们固然深知爱国与抗日之重要,却鲜有明确路径,更对努力方向茫然无措。

人民迷茫不知去向。

人民力量伟大。民众往往只持有模糊的是非观念,缺乏明确立场,更鲜少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民众亟需汇聚一股力量,齐心协力,方能清晰地指明方向,从而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

一旦这股力量消散,民众如同迷失方向的群蜂,茫然不知所措,亦不知何为正途。

民国政府历代皆无此力。

3

国家迷茫于前路何在,人民亦困惑于去向何方,实则两者乃硬币之两面,一面的缺失便难以成就另一面。一旦一面找到了确切的答案,另一面亦将紧随其后。

在国家与民众陷入混乱之际,往往会忽视另一项革命至关重要的使命:

清算旧势力。

彼时那坤前往喜福成定戏,他对关班主言道:“我个人的脸面受损无妨,只是您这样的举动,岂能将我囚禁其中?”

那坤负责为张公公编排戏码,而能将班主拘禁的,亦正是张公公本人。

清朝覆灭已久,然而,慈禧太后身边的张公公,仍旧能够擅用私刑,将囚禁百姓视为等闲之事。

而且,张公公观赏戏曲时更是极尽奢华,身旁右拥保镖,左立奴仆,其后则是为其捶肩的女婢。他身着明黄马褂,端坐中央,若非亲眼目睹,恐怕会误以为慈禧太后重归人间。

你能想象5、60年代的时候,国民党大员还坐在主席台,他们的狗腿子还在欺负老百姓?

显而易见,作为已被彻底清算的前朝残余势力,他们早已命悬一线,侥幸得以保住一条性命已是极限,竟然还妄谈欺压百姓,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此事民国已发生。

事实上,不管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大员,都是大清旧势力直接延续下来的,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是一个阶层的人。

政权更迭不过是内部势力的重新排列组合,袁四爷取代张公公也不过是财富的转手,并未真正解决国家未来的方向与民众的去向问题。所谓的革命,不过是一场空谈,沦为笑柄。

为何必清算旧势力?

何须事事纷争不休,安居乐业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如此的暴力冲突,实在有失文明国家的风范。

其实也很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国家都会涌现出众多既得利益群体,他们过度攫取资源,如同贪婪的吸血鬼,最终导致国家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直至某一日,当国家无力同时承担既得利益阶层与民众的养活之责,改朝换代之时便已悄然来临。

为确保国家的长久繁荣,定期对既得利益者进行清算实属必要。唯有此,方能实现资源的重新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使社会更加均衡和谐。

再简单点说。

长时间使用电脑,人们往往会积累大量冗余文件,这些文件不仅会逐步降低电脑的运行效率,甚至可能最终导致软件无法启动。

唯有定期清理垃圾,方能确保电脑的运行速度与效率得到保障。

你便会发现,那些凭借战争手段夺取天下的国家,往往能够存续得更久。而那些继承前朝基业的,如西晋、北宋等,无一不是短命的王朝。

因为旧势力已清算于战争。

民国竟未处理此事。

大清的旧势力顺利过渡至北洋时期,而大清与北洋的遗存势力更是延续至国民党时代。这三种势力如同脂肪般层层叠加,使得民国宛如一位步履蹒跚、气喘吁吁的老人。

民国时期,诸多事业未竟,民不聊生,最终在台湾孤岛之上盘踞,亦属必然之局。

4

1949年,人民解放军踏入北京城,华夏大地就此换上了崭新的一抹色彩。

那坤将经营多年的戏院移交给国家管理,这一举措的背景是针对资本家产业的没收以及公私合营的政策。随之而来,戏院中的员工也转变成了国家工作人员。

不论段小楼与程蝶衣曾经多么耀眼,今后都不得再摆出名角的风范,唯有脚踏实地,为劳动人民献上表演。

38年后,国家未来方向揭晓。

走社会主义道路。

那坤的戏院、资本家的企业……该收归公有则收归公有,该实现公私合营便实现合营,向世人清晰宣告,未来的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与过往截然不同。

随后进行旧势力清算。

昔年,程蝶衣因犯汉奸之罪,袁四爷竟设法施以援手,足以见得袁四爷在梨园界乃当之无愧的霸王,更是在北京城中享有盛名的人物。

此类人物亦沦为新生政权审判的对象,最终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处以极刑。

在影片中,仅袁四爷受到了审判,然而在真实的历史画卷中,却是无数人被清算,几乎所有旧势力皆被一扫而尽。

诸如昔日的清朝贵族、各层级的国民党要员、旧军队中的流氓兵痞、遍布山野的土匪,以及广大的农村地主恶霸。

土匪击毙数百万。

扫清了旧势力的阻碍之后,新中国便得以在一张洁白的画布上挥洒笔墨,重新勾勒出未来的道路。

目睹公审袁四爷的场面,不禁使人联想到《让子弹飞》中的黄四郎形象。

他们已非个体,而是象征着所有陈旧势力,唯有将袁四爷与黄四郎的实体彻底摧毁,方能向困惑中的民众昭示:“握紧武器,紧随我行。”

这是革命目的。

摒弃所有陈旧的器皿,使国家得以轻松前行,继而向人民指引一条道路,引领我们迈向国家应有的未来。

记这句话,后用。

在袁四爷公审之际,小四儿情绪激昂,难以自抑。

小四儿,这名孩童是程蝶衣所收养,据推算,他大约在1932年前后降生。及至新中国成立之际,他刚好年满二十岁。

他始终笼罩在程蝶衣的阴影之中,承受着打骂与劳苦,心中难免不生怨气,若说毫无怨言,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小四儿,实则亦为底层人民的缩影。他们曾饱受压迫与奴役之苦,终日未曾有反抗之机,其命运与千百年来无数底层民众相仿。

在公审袁四爷的过程中,小四儿见证了一种全新的力量,这种力量明显超越了过往的种种束缚。

小四儿敢在戏院顶撞程蝶衣。

程蝶衣提及戏曲应以古装为美,小四儿随即起身反驳,质问难道劳动人民的服饰便不能用于京剧表演?

昔日,小四儿断不敢如此行事,然而如今,他却是胆大妄为,无所畏惧。

归家之后,程蝶衣责令小四儿手持水盆跪地,然而小四儿却将水盆摔落,断然宣称:“此等日子,再不复见。”

院子外飘来《歌唱祖国》的旋律。

这无疑揭示了一个事实:人民已集结成阵,明确了未来的前行方向。

正如我们之前所讨论,国家的发展方向与人民的去向,实质上是硬币的两面,彼此紧密相连,相互依存。

国家深知其行进方向,人民据此明了自身职责,而人民的实际行动亦助力国家不断前行。

在民国时期,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数年间便得到了妥善解决。

但问题解决了吗?

让我们暂且按下暂停键,回顾一下,当解放军踏入北京的那一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解放军进驻北京后,踏入戏院,他们井然有序地落座,军容严整,军纪之严明,远胜于国民党军队。

台上是段小楼与程蝶衣的对唱。

程蝶衣因吸食鸦片多年,身体已遭受严重损害,唱戏时时常出现音调走偏的情况。在旧时,此乃罪过重大,轻则观众退票,重则有人抄起板凳,将戏院砸得粉碎。

那坤惊恐地喊道:“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他们吧,千万别动手。”其意便是,能侥幸逃脱此难,便已是感激上苍,只求保住性命即可。

然而,解放军的军容风纪堪称典范。当他们发现程蝶衣与段小楼的声音略显疲惫,便提议改唱军歌。于是,激昂的“向前、向前、向前”的旋律顿时响彻云霄。

然而,换个角度审视,程蝶衣的错误虽人尽皆知,解放军却似乎并未察觉。

显而易见,他们对生活常识及艺术理论知之甚少。基于此,我们可以推断,尽管他们对于国家未来的方向了如指掌,并深信不疑,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需谨慎行事,边探索边实践。

毕竟,我国未曾建立过社会主义政权,因此无人具备相关经验。

戏院外另有一场对话。

随着国军向南撤退,那坤笑着对段小楼与程蝶衣说道:“即便共产党接管,戏还是得唱的,不是吗?咱们不妨期待一下新的钞票吧。”

那坤似乎对革命并无深刻的理解,他将革命视作仅仅是朝代更迭的过程。他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与历史上绵延数千年的王朝并无二致,不过是更换了名称而已。

那坤是个例吗?

恐怕在全国各地,此类人恐怕比比皆是,他们无论谁获胜,便纷纷附和,口中高呼喜悦,心中实则淡然。

此类民众对社会主义缺乏理解,对革命亦所知甚少。纵使他们口头上声称知晓前进的方向,然而一旦遭遇风浪,便会立刻改变立场。

那坤与解放军为典型。

一人易受外界影响而轻易改变立场,另一人则对具体事务缺乏清晰理解,容易误入歧途。因此,有必要让他们亲身感受,明确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人民应当追求的目标。

17年后爆发了大革命。

5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张麻子成功斩落黄四郎的替身之后,老三便率众兄弟奔赴浦东,如同昔日的旧县长那般,围炉火锅,欢歌笑语。

张麻子纵骑白马,紧随其后,却屡屡被飞扬的尘土所困扰,终究无法追赶上疾驰的列车。

现实中,张麻子仍旧是众人敬仰的大哥,却惊觉兄弟们暗中发生了变质,未来甚至有可能沦为黄四郎的翻版。

张麻子愤然道:“他们坐拥职位、领取薪酬,还有专人伺候,竟比昔日的资本家有过之无不及......有谁曾深思,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烈士究竟有多少?我,却是深思过的。”

他反复叮嘱,切莫遗忘革命的初衷,务必永葆那份活力与朝气。毕竟,我们身为投身伟大事业的革命者,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

结果没人听。

岁月流转,张麻子已迈入七十有五之龄。他心有余悸,担忧黄四郎死灰复燃,令百姓再度遭受双重苦难,遂决意踏上井冈山,寻求红军的庇护,再掀一场大革命的风潮。

他决心亲自向革命者和人民阐明,未来的航向究竟在何方。

众多人士认为,张麻子领导的大革命旨在冲击社会阶级的僵化格局,然而,我却持有不同的见解,认为——张麻子旨在对数十载的革命历程作出深度的解答,并为未来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石。

他要重塑中国。

从这个角度审视,挑战阶层僵化显得过于单薄,与张麻子的形象相去甚远,它不过是大革命的一个衍生品。

因此,国家未来的走向,与人民的前途,这两个长期萦绕的议题,在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汇为了一体。

张麻子的回答鲜明指出——国家必须姓“社”,而人民必须积极参与其中。

具体怎么做呢?

张麻子主张——坚持革命,造反合理。

回到《霸王别姬》。

年方三十四岁的小四儿投身于红卫兵的行列,全身心投入到那股汹涌澎湃的大革命浪潮之中,与众多革命小将并肩作战,对旧有的社会秩序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先是那坤,继而便是段小楼,紧随其后的是程蝶衣与菊仙。无论人还是物,一旦与旧社会有所瓜葛,无不沦为红卫兵口诛笔伐的对象。

大革命如同熊熊烈焰,将残存的社会旧貌烧得荡然无存。

张麻子是否知晓这些事?据我推测,他应是知晓的。那么,为何张麻子还要坚持下去?我认为,他或许是故意的。

我国数千载历史沉淀,遗留的不仅是物质与权力的积淀,还有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根深蒂固的世俗观念。

革命战争仅是斩落了黄四郎的头颅,而真正的大革命,才是那彻底摧毁碉楼的锐利推土机。而更需告知民众,站立不屈,绝不可重蹈黄四郎之覆辙。最终,还需指导人民如何战胜那新的黄四郎。

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杰作。

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个人命运的起伏沉浮,似乎在“再造中国”这一宏伟目标面前,张麻子的选择早已不言而喻。

鲲鹏展翅,蝼蚁难见。

张麻子成功了一半。

我自非仅言“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此乃诸多因素之一耳。张麻子的路已走不通。

先说继续革命。

小四儿投身于红卫兵行列,斗志昂扬,然而人的精力终究有限,无法永无止境地沉浸在宏大的革命叙事之中。

实际上,每当着手开始一项新事务,人们往往充满新奇与兴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的努力终将引发疲惫,甚至可能滋生出厌烦的情绪。

初涉驾驶之途,车辆犹如新奇的玩物,心中充满兴奋,渴望每日都能驰骋一番。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激情逐渐褪去,不禁感慨,驾驶不过如此平凡。若是以驾驶为业,恐怕握住方向盘的那一刻,便会感到恶心欲呕。

留意四周,你会发现那些全情投入、不知疲倦的工作狂实属少数,而大多数人则是在工作的同时,乐享生活的美好。

所以持续推进革命的理论虽站得住脚,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往往显得与人性的自然倾向相悖。能坚持的寥寥无几。

这是首例难题。

再说造反有理。

造反的实质,在于赋予民众以权力,促使他们参与到国家治理的进程中,同时助力革命者进行自我纠偏,发挥着净化社会的作用。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民众一旦掌握这项权利,便从组织力量的框架中解脱出来,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于如何运用权力感到迷茫,仿佛重蹈1937年那坤所设下的陷阱。

事业之成,离不开组织的凝聚与引导。若忽视这二者,民众将陷入一片混沌与迷茫,不知所措。

这是第二件难题。

然而,若造反之举是对抗上位者,那么在小四儿等红卫兵成功发动造反之后,他们很快便转而成为他人造反的目标,如此循环往复,似乎永无止境。

造反环境里无人能确保自身无懈可击,亦无人能恒久保持全然无误。在人生的长河中,一旦有人抓住你的一点瑕疵,或许便足以毁掉你的一生。

譬如小四儿刚参与了对段小楼的批斗,紧接着便遭另一群人捉拿。那么,捉拿小四儿的这伙人,或许也将面临相似的结局。

反反复复,永无休止。

这是第三个难题。

原本计划持续3年的大革命,却拖延至10年仍未落幕,直至张麻子的最后一刻,仍未可知这场革命能否圆满完成。

他忧心忡忡地低语,对身边人而言:“我若身故,尔等将何去何从,唯有苍天可知。”

历经连绵不断的革命与反抗,革命者与民众均感压力重重,不愿再追随张麻子前行。因此,大革命落幕之际,举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数十年来,我国面临的两项议题,始终未能获得最终的解决方案。

张麻子的大革命遭受失败,彻底封闭了后继者探索真相的道路。眼见前方无路可走,他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重返旧路。

革命的志士随同列车驶向浦东,其后,人民群众的队伍浩荡前行。

革命时代已暂告段落。

6

实则言大革命已成功大半,意指革命之火虽曾将旧势力焚毁殆尽,然火焰复被扑灭,终留下一个不受腌臼束缚的崭新中国。

例如,在革命烽火中,小四儿对那坤、段小楼、程蝶衣与菊仙等深受旧社会熏陶的人物进行了批判,他们将随着革命的烈焰而被彻底焚毁。

随后,小四儿被另一伙红卫兵拘押带走,而那些人自然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置。

也就是说,势力随大革命消逝。

留存于世的,是摒弃了陈旧酱缸之国的我们,以及卸下了历史重负的个体。我们携手轻装前行,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诸多不良之物得以消散,然而,许多美好的事物亦随之流失,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然而,这乃是我国数千载古国迈向崭新篇章的必经之痛与牺牲。


上一篇:毛主席对刘少奇一封信的66处批语
下一篇:揭秘:刘少奇是如何从国家主席位置上跌落的?
首页 - 财经 - 社会 - 文化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