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已经到期了!
对资本循环理论中科学思维方式的体会-社会观察汇采网
首页 > 财经

对资本循环理论中科学思维方式的体会

发布时间: 2025-07-08 浏览次数: 3 人次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682718456165822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构建的资本循环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更展现了其思维方法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的深刻统一。这种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对经济现象本质的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中——马克思并未停留在流通领域表面的货币增殖现象,而是通过“显微镜”般的抽象力穿透商品交换的表象,将资本循环抽象分解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三种形态的转化过程。他摒弃了古典经济学将生产与流通割裂的静态分析,转而以动态的矛盾运动视角,揭示资本在“购买—生产—销售”环节中既要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连续运动,又不得不受制于剩余价值实现危机的内在矛盾,即所谓“资本不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这种分析方式既遵循了从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的逻辑递进,又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等环节的推演,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层层剥开。

资本循环理论的科学性还表现为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马克思并未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视为永恒的自然秩序,而是通过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考察商品交换的历史起源、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轨迹以及原始积累的血腥过程,揭示出资本循环得以成立的历史前提。他既从英国纺织业的现实案例中提炼出资本周转速度与剩余价值率的量化关系,又通过对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演变的历史考察,阐明技术进步如何通过缩短生产时间改变资本循环的结构。这种思维方法是从动态视角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有机体”,通过解剖其内在机理展现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例如,当分析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分时,马克思不仅关注物质形态的物理属性差异,更揭示这种区分如何成为掩盖剩余价值来源的意识形态工具,从而在经济学范畴批判中完成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哲学批判。

在现实联系层面,资本循环理论展现了矛盾分析法的强大解释力。马克思敏锐捕捉到资本价值增殖欲望与价值实现条件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资本必须通过缩短流通时间加速循环,另一方面,市场边界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商品过剩;一方面,个别资本通过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另一方面,社会总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却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这些矛盾的揭示并非简单的二律背反,而是通过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构建起解释经济危机的完整逻辑链条。这种思维方式既承认资本在开拓世界市场、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文明作用,又深刻指出其内在矛盾终将突破制度外壳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循环理论的建构过程还体现了系统思维的科学性。马克思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视为有机整体,在分析货币资本循环(G—W…P…W’—G’)时,既考察价值的来源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的生产过程如何创造剩余价值,又研究商品价值实现所需的流通条件;既计算单个资本循环周期的时间构成,又推演社会总资本在两大部类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得出了资本循环要求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两大性质。这种系统分析方法使理论从宏微观两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运行的内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推出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性,即在经济高涨时对利润的过度追求导致信用泡沫,而在经济萧条时信用扫地,在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中完成对资本运动规律的全面把握。

时至今日,尽管面临着全球贸易秩序的结构性变化及新挑战、金融工具的极大丰富化以及在数字时代下数据成为重要的新的资本要素等变革,但资本循环的本质没有变,资本论中用科学思维方法推出的结论仍然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的解释。

2025.5.14


上一篇:运用《资本论》经济学思维看当代中美战略博弈的历史本质
下一篇:问答二则:A1: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习……
首页 - 财经 - 社会 - 文化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