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6886391911471785
问答二则:
A1: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习经济思想史对我国当代发展有何意义?
Q1:学习经济思想史或历史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过去的传承帮助我们建立对现实和未来的深刻认知。首先,历史是现实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观察历史的中国是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维度,这说明研究历史是研究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作为经济学研究分析的唯一样本,经济学家必须通过研究过去的数据,才能得出关于当下及未来经济现象的结论。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只有研究了一种经济思想的来龙去脉,才能彻底了解其现实意义。其次,经济思想史记录了人类对经济规律的探索过程,这种过程使得人们对过去的经济思想产生路径依赖。凯恩斯指出,看似独立的经济政策往往深受前人理论的影响,“已故经济学家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支配着现实决策”,这启示我们可以从过往的经济理论中探索当今主流经济思想的核心,并进而“作为认识世界的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分析工具”。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洞察当下政策的理论根源,避免被动接受观念而不知其本质。同时,历史虽不会简单重复,但其规律往往具有相似性,例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与1929年大萧条的对比研究显示,两次危机爆发前均存在许多共性,这种历史分析为预警机制和经济后续走势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帮助人们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对于中国而言,学习历史更凸显思想传承与多元交融的意义。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并非简单的理论雏形,更非“中国古代没有经济学”,而是蕴含着独特的智慧,很多经济思想与后来西方成熟的理论体系不谋而合。例如管仲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将物质基础与道德建设结合;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主张顺应市场规律,反对过度干预,这些思想至今仍对当今的经济学产生影响。中国近代思想家如严复、康有为等人,在引入西方经济理论时也始终注重与本土实践融合,形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探索路径。这种思想传统不仅塑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也为全球经济学提供了多元视角。学习历史的过程,本质上是从中华文明脉络中提炼精神标识并与当前世界主流经济理论对照交流,既避免盲目追随外来理论,又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彰显中国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最终实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深层目标。
A2: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对哪位思想家有深刻印象?通过介绍产生了哪些改观?
Q2:对于商鞅:原本我对其印象只停留在一个政治家,尊崇法家思想,在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为秦国制定了严苛的法律,从而使秦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通过介绍,了解了商鞅的经济主张农战论,他通过两次变法,实现了废除井田制,准许土地自由买卖;改革赋税制度;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从他的“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可以看出,他的经济思想的理想是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双管齐下,将人民限制在土地上,以利于国家的总体生产和战备能力。由此对我过往历史认知产生了新的启示,即一方面感受到了商鞅在推翻周朝封建制,建立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感受到当时生产力下农民阶级要求怎样的一个重农国家及政府,以及古代帝制王朝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剥削的生产关系是如何导致农民起义,使王朝走向灭亡的,即生产关系如何反作用于生产力。